次高端化趋势明显 白酒行业迎来“涨价潮”
尼尔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端白酒的销售增速为37.3%,远高于整体白酒8.5%的增速,次高端和高端化白酒展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各大知名酒企也都加紧高端化步伐。但同时,高端白酒在发展中所暴露出的行业乱象也不容忽视,近日汾酒被曝产品存在价格、产品信息混乱,“集团开发酒”暗藏私自灌装等现象,更是将白酒行业“贴牌”模式推上风口浪尖。
■新快报记者 刘韵
汾酒陷“开发酒”风波
白酒行业整顿“贴牌”乱象
据新京报报道,在山西太原、汾阳等地,汾酒集团出品的产品存在价格、产品信息混乱,“集团开发酒”暗藏私自灌装等现象,批发价30元一瓶的“开发酒”,对外零售价能达到 600元左右。除了价格,很多不同品名的“开发酒”包装上虽都印有“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杏花村”等字样,但无法查询具体开发商和酒水生产厂名厂址等信息,更有一些不良开发商和经销商借此漏洞,用三无散酒灌装冒充汾酒。
4月22日下午,汾酒集团就此事发布声明称,依据集团公司去年10月开始的产品瘦身工作总体安排,针对报道中的内容进行核查。对杏花村镇周边商铺存在的假冒侵权产品问题,请求汾阳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进行查处。集团公司将大力进行整治、整改,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据了解,开发酒是指由各个开发商自行设计包装销售的品类,汾酒厂是汾酒集团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汾酒系列、杏花村系列、竹叶青系列、白玉汾酒系列的自营汾酒品牌。记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汾酒在声明中所提到的“产品瘦身工作”,正是去年在股东大会上,汾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常建伟提出的“汾酒将对个性化品牌进行整顿,2018年将优化到800个以内,到2019年进一步优化至500个以内。”
汾酒集团的此番风波将白酒行业的“贴牌”模式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白酒行业的贴牌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商标由酒厂授权,贴牌商自己运营,酒厂对产品质量问题负责;另一种则是贴牌商打着酒厂的名义,酒厂只负责代加工产品,对产品价格、质量问题等均不负责。
近年来,贴牌市场乱象愈发受到市场重视,因此各大酒企开始加强对旗下的品牌及产品线的优化管理。例如泸州老窖清理产品条码;五粮液终止了与11家经销商(专卖店)合作并清理同质化产品;今年2月,茅台集团下发的《茅台集团关于全面停止定制、贴牌和未经审批产品业务的通知》被业内称为“茅台史上最严一纸禁令”。
次高端白酒两年增速超20% 酒企提价走高端路线
据尼尔森报告显示,过去的三年,白酒市场增长模式经历了微妙的变化。大众酒持续调整,行业集中度加强,低产小厂产品和资质较差的经销产品逐渐被清退出市场。中端酒(150元-300元价位段)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次高端白酒(300元-700元价位段)表现最为突出,连续两年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从中不难看出,国内白酒市场已逐渐整体趋向高端与次高端化,酒企们也顺应趋势,纷纷通过提价来塑造品牌高端形象,头部企业尤甚。
去年,贵州茅台上调终端售价上限,飞天茅台终端限价由1299元/瓶上涨到1499元/瓶;洋河上调了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的出厂价及终端供货价,其中梦之蓝M9提高幅度最高达600元/箱;今年年初,五粮液承认将在4月底到5月初完成新版52度五粮液出厂价的调价,上调后每瓶的价格预计在869元-899元;4月初,泸州老窖还宣布对百年泸州老窖窖龄90年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其中窖龄90年52度终端零售价上涨至548元/瓶……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对白酒企业而言,无论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拉动业绩,还是拓展市场份额,高端化都是它们的一项重要策略。据泸州老窖发布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泸州老窖营收130亿元。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高档酒产品,营收达到63.78亿元,毛利率超过90%,同比增长37.21%,远高于其低档酒品8.3%的增速。
伴随着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次高端白酒的繁盛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从长期来看,过于猛烈的涨价势头对市场及消费者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值得一提的是,据相关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价监局曾在去年年初召开白酒行业价格法规政策提醒告诫会,旨在引导和推动白酒生产流通企业守法经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而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在会上被点名作重点发言。
■廖木兴/图
新闻推荐
▲由方大集团承建幕墙工程的深圳大运中心。1988年4月,31岁的我来到深圳。2019年已是我在深圳的第32年,我把青春和热血献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