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小银行活起来强起来
新华社记者 李延霞
说起银行,大多数人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工、农、中、建、交这些国有商业银行。其实,在我国商业银行家族中,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还有数量众多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数量多达4000多家。
近日,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宣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第二条就是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这里的中小银行,指的就是这些机构了。
很多中小银行的名字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但中小银行这个群体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中小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资产总额占比在四分之一左右。中小银行不仅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扎根基层,天生具有普惠性质,在服务基层居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凡事有利就有弊。中小银行有普惠性、灵活性、便捷性等优势,但也有自身弊端。比如,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地方行政色彩较浓;比如,股东结构复杂,公司治理不完善;比如,有些中小银行耐不住“支农支小”的寂寞,偏离主责主业,盲目发展等。
近年来,包商银行等风险事件的发生,让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也曾因为谣言等原因发生过几次集中提款事件。尤其是在当前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背景下,中小银行的客户基础受到冲击,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加大。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国134家城商行不良贷款率2.49%,农村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4.9%,这两个数据均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
一方面是上升的信用风险,一方面是实体经济对融资的渴求,如何让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活起来、强起来,提升其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的能力,是个迫切话题。这也是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的原因所在。
改革怎么改?金融委明确,加快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俗话说,有多大本钱做多大买卖。资本就是银行的本钱。银行是杠杆经营的,在不低于10.5%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下,1块钱的资本可以进行大约10块钱的贷款投放。银行杠杆的放大效应,是其他行业比不了的。但反过来说,如果资本不足,银行的放贷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实体经济渡过难关需要信贷支持,银行不良贷款的暴露需要加大核销力度,这都需要充足的资本作支撑。
根据此次改革方案,要推动中小银行多渠道多形式补充资本。
没有资本是不行的,但仅有资本也是不够的。中小银行要真正实现“强身健体”,还必须解决公司治理缺陷、业务定位模糊、风险管控薄弱等问题。金融委提出,把补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公司治理,听起来很抽象,但其实包含的具体内容很多,包括股权结构、“三会一层”架构、风险控制体系、激励约束机制等。其中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有个别小银行,股东甚至达到上万个,其公司治理之薄弱可以想象。
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一直是监管重点。去年银保监会针对股东股权与关联交易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查处了一些股东股权违规问题,清理了多个自然人或者法人代持股东。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加强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仍然任重道远。建立依法透明高效、真正相互制衡、适合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机制,正是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务。
找准定位,回归“支农支小”的本源,也是中小银行在此次改革中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经济周期的考验,一些中小银行应该已经从偏离主业、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等的做法中得到教训。深耕地方,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美”,既是中小银行的自身优势所在,也是防范风险的需要。
夯实基础、纠偏方向、完善机制,相信通过此次改革,众多中小银行将走出困境、迎来发展新天地。(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新闻推荐
在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政策号召下,银行信贷投放加速,而随之而来的揽储压力也在凸显,体量小、网点资源少的中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