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去年激增9000亿 承继保本理财成银行揽储利器
强监管下,银行保本理财正逐渐萎缩。而替代它的产品之一,是结构性存款。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数据发现,商业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在去年一年内激增9000亿元,涨幅约48%。
银行业目前较为统一的认知是,结构性存款是目前外部监管环境趋严的情况下,防范存款流失的较优选择。也有固收分析师称,过去依靠同业业务获取负债的路渐渐被堵死,结构性存款是“负债荒下的无奈之举”。
规模激增9000亿
由于“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几道限制——净值化、破刚兑、严禁资金池运作,保本理财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计入表内负债、更为“安全”的结构性存款将继往开来。
记者查阅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国开行)信贷收支表发现:2016年12月末,上述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总量为8994.58亿元;到了2017年12月末,这一数字飙涨到13333.02亿元,涨幅48.23%。
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数据显示,该梯队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由2016年12月末的9691.52亿元,飙涨到2017年12月末的14322.53亿元,飙涨47.78%。
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在去年一年间,由前年末的不足1.87万亿元,激增到2.766万亿元,涨幅约48%。
当然,结构性存款在整个银行的个人存款占比还是非常小,远低于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记者根据央行数据测算,虽然规模涨得比较快,但结构性存款的占比仅由前年末的3.38%,上升到去年末的4.6%。
怎样达到预期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的核心性质阐述,就是“结构性”三个字。联讯证券研究院对此有较为通透直白的解析:结构性存款一般是将存款投向两大部分,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资金和普通存款一样,运用在银行信贷或者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产品,保证基本的安全和收益;另一部分用于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如指数、汇率、黄金、各种金融衍生品等,使得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有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
这被联讯证券研究院定义为“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组合。
根据“低风险低收益”资产的占比,结构性存款可分为最低收益保证型、本金保证型、部分本金保证型三类。记者并未查询到三类产品各自的规模占比,但记者采访一些网点发行情况发现,最低收益保证型和本金保证型产品占据主流,目前收益率多在3.5%~4.3%档位。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是银行的“普通存款+代销期权”。银行在销售过程中需要让客户测试风险承受能力,也需要告知产品的触发条件。客户预期的对赌收益不一定能实现,风险自行承担。
结构性存款怎样可达到预期收益率?简单说,就是在交易日内,挂钩标的(如中证指数)的观测水平高于合同规定的触发水平,则触发行权,投资者就可获得触发收益率。如果没有,就只能获得当时点的投资收益率。
“挂钩指数、黄金、外汇汇率、石油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同样是这个原理。”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记者,“因为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客户有可能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但也可能失去对赌收益,可本金还是可以保证的。比较考验不同客户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我认为空间还是很大的。”
神器也有风险
“结构性存款承继了保本理财作为揽储手段的定位,但是两者的运行模式、背后的资产逻辑和投资原理是完全不同的,也不能说是简单的替代。因为风险没有出表,目前来讲它还是合规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说。
曾刚提示,相比保本理财,结构性存款的特征究竟如何、银行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又应具备什么资质、是否应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监管规范等,结构性存款后续或许会列入监管研究的范围。
记者发现,在负债计入科目、是否缴准和保险、资产计入科目、是否计提风险资本和拨备上,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相当类似,最主要的区别是负债计入科目更多,以及保本理财的资产可以投资非标。
“结构化理财早就有了,但是量非常少,因为以前通道很通畅,大家很少用这个工具。现在大家一窝蜂地都来搞,那么是不是所有银行都有这个资质呢?因为本身这里面涉及好多衍生品交易,很多小银行没有这个资质,那是不是意味着又会有借通道的情况?不过我觉得结构性存款留在表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规范,不会像保本理财一样“乱”。”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直言。
联讯证券研究院指出: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的不同之处就是嵌入了期权等衍生品,然而这些嵌入期权也会给银行带来一些问题。一是,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属于商业银行法允许的经营范围;二是,期权等衍生品的选择需要强大的投研团队,银行的人员配备也不到位。
但与曾刚一样,该研究团队也认为,结构性存款回归表内意味着相应的资金从“影子银行”回归“银行”,被统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等监管之下。从这个层面看,结构性存款具有积极意义。(原标题为《结构性存款激增9000亿!银行祭出揽储利器》)
新闻推荐
中国银行业协会3月15日正式对外发布《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服务体制建设、渠道整合、流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