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 宋跃升:新常态下,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正视三大问题
本报记者叶映橙
“这两年,严监管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应对这个大环境的改变,银行需要回答三个问题。”2018年12月21日,在“2018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上,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介绍了过去十年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并阐述了在新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并寻找新机遇。
未来两年,“规模增速放缓,信贷质量改善”态势将延续
过去十年,银行业发展迅速,但各阶段发展特征都略有不同。峰会上,宋跃升根据资产增长率、税后净利润增长率、资本利润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分析了过去十年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并预测了未来两年的趋势走向,他将这12年分成四个阶段,每三年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到2011年银行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过程。2008年,中国推出四万亿计划,2009年M2的增速达到了28.5%,GDP同比增长9.4%。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增长率超过20%,各项指标都快速发展,不良贷款比较低。
第二个阶段,从2012年到2014年,整个银行业发展已经有一些调整,从快速扩张到相对比较稳健。在此期间,平均税后净利润增速等指标仍是两位数,依然比较高。
第三个阶段,2015年到2017年整体趋势则是告别之前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2015年,银监会取消了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变成可参考的指标,一下子释放出很多贷款动力。2015、2016年银行平均资产增长指标还是比较高,到2017年,资产增长率已经降到了8.7%。
虽然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但信贷质量逐渐改善,银行业已经开始往高质量发展转变。2015年由于供给侧改革推进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一度达到51.3%,但2016年增速开始放缓,到2017年已经降至12.8%。
第四个阶段为2018到2020年,宋跃升预测,“规模增速放缓,信贷质量改善”的态势可能会延续下去。他表示,两年前开始新一轮去杠杆,这是帮助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必然恢复的结果。这种态势下,银行业的经营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因为在快速扩张的信用环境当中,坏账很难出现,有问题之后只需要不断续债,坏账就不会体现出来,但在贷款额度比较低甚至是下降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好与不好,差别就很明显。
“这一轮的结构性调整,包括去杠杆等举措对银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那些专注风险控制、专注主营业务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凸显出来。”宋跃升进一步表示,“所以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以及盈利组成部分,去适应银行业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发展。”
严监管下,银行如何探寻高质量发展之道
不仅经济环境在变,各行业监管环境也在变。近两年,金融业严监管步入常态化,去杠杆、压缩同业理财、影子银行等,整个监管环境出现很大的变化。
如何应对监管环境的改变?宋跃升认为银行要正视三个问题,分别是业务模式如何转型,风险管理如何落实,对外开放如何推进。
对于这三个问题,宋跃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业务模式应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在经济发展周期改变、新常态已经来临的情况下,银行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专注,才能更好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可以做一些新业务,包括“一带一路”、大湾区金融创新等等。
风险管理应从传统转向全面。如何做到这一点?他提出三步走。首先,顶层设计上要严监管、强监管、深监管,相信监管层有这个决心和信心;其次,银行无论从文化、框架还是流程设计上都需要做到全面风险管控;最后,可以利用金融大数据等手段来帮助提高风险管理。
对外开放要从“起步阶段”转向真正的“深度与广度”。宋跃升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继续放开持股比例,从广度来看,增加外资持股比例对中国金融业不会影响太大;二是建议推进负面清单管理;三是监管制度以及从业人员、银行、机构都要有国际视野、国际理念,我们需要有适合外资的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与产品政策,这是我们对外开放需要抓住的机会。”
“中国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改革开放对经济的帮助很大,经验证明,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的领域竞争力比较强。”宋跃升表示,“例如手机行业,中国加入WTO初期,几乎没有手机保护,很多曾经的巨头如诺基亚、摩托摩拉等现在都已销声匿迹,但中国的手机制造商们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充分的竞争力。金融行业也是一样,我们不断引进国内外好的做法和经验,反而可以帮助到行业更好的发展。”(张楠)
新闻推荐
对于资金量大的人来说,去银行存钱选择大额存单更加划算。大额存单的购买门槛最低是20万,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存款。资金门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