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支农支小”定位 强监管要求农商行不忘初心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为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回归县域法人机构本源、专注支农支小信贷主业,银保监会最近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聚焦部分农商行出现的经营定位“离农脱小”、盲目扩张的倾向,要求农商行完善适合小法人和支农支小定位的公司治理机制,专注服务本地、服务县域、服务社区,专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上述要求有效落地,《意见》专门制定了一套指标考核体系,包含了经营定位、金融供给、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机制等4大类15项指标。比如,业务要立足当地,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年度新增当地贷款占年度新增可贷资金的比重要大于等于70%;坚持支农支小主业,确保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保持适当比例,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要占主要份额,严格控制大额贷款投向和投放比例,涉农及小微贷款占比要逐年提高直至超过80%,大额贷款占比要逐年下降直至低于30%。
据了解,农商行是我国县域地区重要的法人银行机构,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有农商行1436家,资产负债规模均超过23万亿元,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的占比分别长期保持在60%和50%左右,贷款户均余额分别为30万元和131万元。农商行以在银行业10%的资产占比规模,贡献了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22%和21%的规模,成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不过,近年来,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快速发展,使得部分农商行找到了一条迅速做大规模、突破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限制的“捷径”,经营定位出现了“离农脱小”的盲目扩张倾向。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称,2015-2016年期间,很多中小银行采取“高举高打”模式,加大同业拆入或回购,发行同业存单,在避开存款募集的地理局限的同时,享受宽松货币带来的低成本同业资金;在资产端,配置高收益率的资产赚利差。
去年以来,农商行就频频传出不良激增的负面消息,一些农商行甚至被曝出真实不良率高达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受不良“爆表”影响,2018年有十余家中小银行被评级公司下调评级或评级展望变为负面,其中绝大多数是农商行。
有专家表示,真正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如果风控得当,并不会给农商行带来如此高的不良率,当初监管部门设立城商行、农商行的初衷,是为了让这类银行扎根当地的小微、“三农”,但后来这些银行的业务都走了样,“垒大户”、做非标和委外业务等才是让不少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高企的真正原因。
李奇霖也表示,农商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在过去同业业务扩张时期,农商行可以通过同业、非标等业务隐藏不良,现在强监管都堵住了这些路子;二是监管要求把90天以上逾期贷款都纳入不良,不良认定更加严格;三是去产能和环保叠加经济下行对中小企业冲击更大,这些都是城农商主要的客户群。
据wind统计,在2016年一季度环保、去产能政策开始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是1.72%,到2018年年中下降到了1.48%,不良压力整体来看是有所缓解的。但同期,城商行不良率却从1.46%上升至1.57%,农商行更是从2.56%大幅上升至4.29%。
可见,坚守支农支小的定位,并非农商行不良激增的始作俑者;相反,如果农商行坚守支农支小的差异化经营策略,长远看反而利于发展。有专家就认为,进一步明确农商行定位,对农商行的规范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而言有很大作用。因为“在大客户资源的争夺上,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没什么竞争优势,在行业调整中也最容易受到冲击。坚守主业也是为了夯实客户基础,长远看,能够活下来的小银行,就是能把客户基础做好,能够与大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商行被强调坚守支农支小主业,全国超1400家的农商行将迎来一轮洗牌。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1月15日,贵阳农村商业银行(下称“贵阳农商行”)发布了《2019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其中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底,贵阳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