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财险3.48亿元增资获批,偿付能力已逼近监管“红线”
记者 | 邹璐徽
天津银保监局日前发布批复文件,批准渤海财险增加注册资本金约3.48亿元。增资后,渤海财险的注册资本金从16.25亿元变更为19.73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财险为首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由天津国有骨干企业于2005年发起设立。
此次增资最早在今年1月份提出。据此前增资公告显示,拟增资的3.6亿元由其第一大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46亿元,持股比例不变,为40.62%;原股东之一的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出资2.14亿元,升为第二大股东,持股16.06%;第二大股东澳大利亚保险集团由于未参与此次增资,其持股比例由16.92%下降至13.93%,退居第三;其他国有股东的持股比例亦相应下降。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增资获批之前,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已经逼近监管红线。2021年一季度,渤海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6.62%,同比下降6.32%,偿付能力评级由B级降到C级。
据银保监会7月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规定,一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银保监会应采取监管谈话,要求险企提交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恶化或完善风险管理的计划,限制董事、监事、高管薪酬水平,限制向股东分红等四项全部措施,此外还可责令增加资本金、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等。
在业内看来,对于渤海财险而言,补充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迫在眉睫,而此次增资则有望“解渴”偿付能力。
回顾渤海财险成立的15年,不难发现,受车险亏损拖累,其盈利年份寥寥无几,偿付能力更是一路下滑。
公开数据显示,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12年还为525%,随后一路下行,缩减至2019年末的116.22%,2020年二季度末,稍有回升至123.47%,但在2021年第一季度随即下滑至106.62%。
偿付能力不甚理想的背后,是陷入持续亏损的财险业务。公开数据显示,自渤海财险成立至今,仅在2009年、2015年以及2020年实现过0.57亿元、1.05亿元、0.075亿元的盈利,其他年份均亏损,2017年-2019年,渤海财险净利润分别亏损1.94亿元、1.12亿元、3.57亿元。
其中,占比较大的车险一直是拖累渤海财险整体业绩的主要业务。2017-2020年车险承保亏损分别为3.1亿元、2.37亿元、4.5亿元,均超过公司总体净亏损数额。
此前,渤海财险曾进行过两次引战混改的尝试。
2016年底,民营上市企业美锦能源拟斥资不超过6亿元入股渤海财险。但在2018年7月,增资项目终止,美锦能源表示:“由于近来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发生变化,双方对自身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经协商,终止此次增资事宜”。
2019年末,渤海财险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不超过10亿元的增资项目,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29.74%, 然而经过一年的挂牌,四次延后增资截止日,仍然没有盼来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除了增资引战以外,近年来渤海财险也意识到要将加快推进非车险业务作为重点工作。今年1月,在首次提出内部增资之际,渤海财险方面就表示,增资将主要用于该公司偿付能力的补充以及对投资、非车险领域发展的支持。
但经营非车险业务显然对险企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份评级报告中指出,非车险业务对产品设计、精算、技术应用的要求较高,而多数中小财险公司对于非车险业务运营经验不足,专业性水平有待提升。“中小财险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战略发展容易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自身专业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盲目拓展非车险业务易使业务潜藏更大风险。”
此次增资获批,对于渤海财险而言会带来哪些改变?界面新闻也将持续关注。
新闻推荐
腾讯与中国太保近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金融科技、微信生态场景与业务创新、大健康生态协同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