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延期执行折射影子银行治理艰难
每经记者 张寿林实习编辑 段炼
资管新规话题,其实是一篇宏大的历史叙事,甚至得从金融危机说起。
至于资管新规延期执行,从资管业务的发展路径来看,目前的局面至少也能猜对一半。
我们知道,银行理财占了资管业务中的很大比例。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已达百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规模为22.2万亿元,在各类资管业务中占比最大,其次是信托受托资金。
银行主要是做储蓄和放贷业务,如果传统业务发展得很好,没有竞争压力,理论上,也就没有动力和机会大力发展创新业务。但事实上,理财业务一经出现,便势如破竹,汹涌扑来,以至于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手规范。
传统金融机构热衷于业务创新,原因不外乎竞争压力加大,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规避现行监管等等。大约十多年前开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日益显现,银行资产扩张逐渐感受到压力,而表内业务却对资本金有要求,在随时浮现的规避监管冲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金融机构顺势跳上互联网提速的时代大车,表外业务为特征的资管业务便突飞猛进,十多年后,煌煌百万亿规模的资管业务画卷就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如果这一切都只是简单的代人理财业务,问题也不大。但偏偏,银行发现,通过理财业务还可以放贷,并且不用提取准备金,不消耗资本充足水平,这事实上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利润的业务路径。然而隐患恰恰就此埋下,并且逐渐和其他市场机构一起发展出影子银行体系。
表外业务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影子银行。后者一旦成势,继续发展,最终结局就是金融危机。可以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起源于影子银行,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等先后倒下,也为影子银行强大破坏力的做了最好注脚。
两年前资管新规问世,对于中国金融发展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其矛头所指正是影子银行,以及影子银行的终点——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的特征之一是资产证券化。一些不同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在“不同屋檐”下完成债务对接。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层层分销,绕过了监管制度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最终使得不能获得银行表内贷款的借款人,通过高利率在影子银行中获得了贷款。
特征之二是,信息不透明,资产通过打包、证券化转换,在不同机构、不同人群间流通,早已不知资金到底投向了哪里,风险自然就逐渐升起。
特征之三是,在中国还存在刚性兑付,如此一来,这和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并没有多大区别了,对于金融系统来说,却具有致命性。
因而,我们看到,强调打破刚兑,限制多层嵌套、施行穿透式监管等理念贯穿资管新规始终。
更重要的是,一旦影子银行成势,治理起来就非常棘手。正所谓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这有如拆炸弹,需要的是庖丁解牛的功夫,和心静如水的定力,欲速则不达。
资管新规要求按期完成转型,但是由于旧的资产未到期,直接去杠杆,结果就是企业可能被逼向死角,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金融机构贷款反倒更加难以收回,链条上各方可能共同受损。因此,转型到新规,需要稳妥审慎推进。
可以说,资管新规的诞生和推进过程,折射的正是影子银行发展史。资管新规延期执行,也折射了影子银行治理的艰难。但影子银行的正前方是金融危机,因此转型无论如何是一定要转的,这一点不用抱幻想,所有船上的人都不愿眼见着这艘大船驶向冰山。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在延期的同时,监管层明确,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
新闻推荐
杭州最大的网贷机构微贷网(NYSE:WEI)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遭立案侦查,而就在一个月前,微贷网刚公告宣布退出网贷业务。7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