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基金> 正文

公共紧急事件中 社区基金会能做什么

澎湃新闻 2020-09-22 14:28

2020年8月4日,上海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的医护人员在社区内帮忙搬运物件。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疫情期间,社区是主战场。过去几个月,我们一直关注着中国社区基金会的行动,也在同步观察国际社区基金会的行动,并做了一个调研,试图去看见社区基金会在应急实践中的表现。

目前,全球有记录在案的社区基金会有1876家(数据来源:克利夫兰基金会,社区基金会地图),而根据我们的爬虫数据,中国的社区基金会有210多家,其中包括名字里有社区基金会,或名字里没有但实际上在行使社区基金会职能的组织。

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文化环境下,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也有不同类型的社区基金会,基于其背景、发起方、服务对象、所在领域等。目前,中国的社区基金会仍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很多挑战。

此次调研,我们找到了22家社区基金会做访谈,调研还在进行中,以下是截至目前的一个初步信息分享。

抗疫期间的基金会行动方向

第一类:物资资金的募集和捐赠

社区基金会在疫情期间,为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等抗疫一线捐赠防疫物资以及部分生活必需品。这是最常见的一个功能,募集资金和物资,然后对接到一线。

第二类:社区抗疫的资金支持

通过开设公益项目、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为缺乏资金的社区抗疫一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很多基金会都在做面向自己社区服务对象的资助类项目,背后涉及基金会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应急状态下快速筹集并展开一个资助的专项基金。

第三类:社区抗疫志愿活动

通过召集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抗疫一线,为社区工作者减轻负担,以及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慰问社区抗疫工作者。上海有好几家社区基金会都在组织人做翻译志愿者,也有的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四类:线上公益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线上公益活动,包括一线工作人员助力以及缓解隔离期间的心理压力等。比如宅家运动会、线上讲故事之类。尽管其他平台也可以办类似活动,但对于社区基金会来说,这是一种建立信任的手段,可以通过特定的推送去维系自己的社群,比如捐赠人的社群等等。

第五类:配合性防疫指挥

通过建立行动网络或成立专项基金的方式,联合社区行动者,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社区应对安全健康问题的能力。这一类行动更多是配合性的,比如支持政府和街道的工作,帮忙传达政策、进行社区排查,展开这类行动的是以政府发起类的社区基金会为主。

从以上不同行动可以看出,社区基金会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社区基金会更加关注社区发展(不在具体某一个领域),强调本地资源、本地利益相关者、本地解决。

社会基金会发挥的作用

1)资源链接,提供服务

社区基金会所提供的服务,在社区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充当了一个桥梁作用。比如抗疫前期的物资类募集与捐赠,也有一些社区基金会和专业机构一起做了高质量的在线心理咨询。

2)社区组织的培育和支持

支持社区组织发挥专业解决本土问题,开展专项资助,支持社区去做事,充当一种培育支持组织的作用。在疫情中,有社区基金会除了资助社区组织,也会对个人项目进行资助。

3)动员社区力量

动员社区积极分子去参与社区互助和志愿活动。

4)社区困难人群资助

对某些困难人群进行支持,比如给低保人群送食物包。从全球经验看,这都是很需要的,因为困难人群进行买菜等日常活动都不方便。

非公募基金会如何筹钱?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社区基金会都是非公募的。非公募基金会不能上街筹钱,也不能在微信上公开募捐,那么非公募基金会怎么筹钱?

途径1:争取大额个人捐款,与企业或其他基金会合作。

就目前看到的情况来说,以几家资金体量相对较大的社区基金会为例,他们的基金来源于企业,或者跟其他基金会合作,当然也有大额的个人捐款。

途径2:与公募基金会合作。

也有一些基金会,如蛇口基金会,他们在疫情期间跟公募基金会合作,上了腾讯平台,动作很快,公开透明也做得很好。今年慈善会和红十字会在腾讯及公益宝平台(注:公益宝平台是慈善会系统的常用工具)上的筹款信息也很多。

途径3:将非公募身份转为公募。

如果已经拿到慈善组织认定,而且在财务情况不错的条件下,可以考虑把非公募身份转成公募基金会。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理事会同意,也需要跟上级民政部门取得协商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社区居民理解为一个特定范围内的群体,这样一来,募集就算是正常业务。

这里需要主要的是,街道办事处可以接受捐赠吗?

根据中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十一条规定,“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接受捐赠”。

今年的防疫捐赠,尤其是免税的相关规定也强调,如果捐赠者想拿到免税抵税,必须将款项给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因此,街道办事处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所以没有基金会或其专项基金去支持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虽然可以直接收一些钱或物资,但无法抵税,这对于一些捐赠人来说会有损失。

同时,法规里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将受赠财产转交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分发或者兴办公益事业,但是不得以本机关为受益对象。”

也就是说,如果街道办事处把捐赠的物资或钱用在其工作人员的防疫上是违规的。

然而,如果街道办事处下面有社区基金会,那么基金会可以提供免税的相关文件,而且对于捐款物资如何使用,也会有更多协商的空间。

中美社区基金会对比

这次纽约不幸成为了疫情风暴的中心点,有很多复杂的变化。纽约州大概有21家社区基金会,而上海目前注册的是81家。纽约市注册登记的非营利机构有4.6万家,而上海有1.7万家,这包括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及民间团体。另外,根据去年的一个数据报告,上海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43万人,而纽约为60万人。其实在从业规模上,上海和纽约是比较接近的。

但我也发现,上海市有公开募捐资格的非营利机构只有21家,但纽约的很多公开慈善团体都可以直接走上街头募款,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美国的社区基金会筹钱力度也很大,但他们花钱的方式很不一样。他们花钱主要不是买防疫物资,而是以资助的方式给到各种组织,尤其是帮助弱势群体的一线草根组织和社区组织。例如给流浪者发盒饭的食物银行、为受虐待的妇女儿童提供的庇护所、帮助瘾君子戒断、帮助各种病患和自闭症群体做康复性治疗的组织。

纽约有一些社区基金会并不是以地域范围来划分边界,而是根据一些特定人群进行划分。比如,有一家2018年成立的餐饮工人社区基金会,针对纽约市餐饮行业的工人,直接给他们个人救济金。同时也会给餐饮机构一些无息贷款,帮助他们度过疫情。此外,他们也会资助那些帮助餐饮工人的非营利机构。

另一个例子是石头墙社区基金会,专注于LGBTQ,关注性少数人群社群的生存发展问题,他们也都第一时间成立了抗疫基金,然后跟关注的社群和非营利组织一起工作。

纽约的一些老牌机构疫情中做得很好,比如纽约社区信托基金,它有近100年的历史,当年在911事件的第二天就成立了灾后复原基金。这一次,他们在一个月的起步时间里,联合了18家大企业,以7500万美金为基础来推动防疫专项基金的成立。目前为止,已经募集到1.05亿美金,并发放了6900万美金的资助款,资助了500多家非营利机构。

这样的放款速度,其实在以前也是很难想象的。这次疫情改变了很多工作流程和规则,从背景调研到修改项目书,再到放款,都是快速运行。他们的放款中,并不全是捐款,也有的是提供无息借款,给一些社会服务提供资金周转,这跟他们以前的工作流程完全不一样。

可以看出,疫情中的对标资助很考验原本资助体系的成熟度,纽约已有百年的积累,而上海的社区基金会历史才10多年,能快速制定出针对疫情的专项资助,已经做得不错了。

社区基金会的捐赠如何用在刀刃上?

短期大额资助能马上产生效果,但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

曾经有官方背景的社区基金会小伙伴来问我,说领导觉得钱给个人才放心,给组织不是容易出问题吗?

这就是信任的问题,不信任中间组织,但是专业公益组织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的捐赠能够通过中间组织,也许可以放大你的资源,同时带进其他资源。比如,帮助一个残障人员的家庭,可以直接给一个月1000块的补助金,也可以在给补助金的同时,提供其他技能培训,解决生计问题。或者也可以给他一些伙伴扶持,让他看到希望,帮助他慢慢走出困境。这就要引入第三方的专业组织,光靠钱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社区基金会与居委会合作,可以用灵活身份进行社会资源募集。

社区居委会不是政府基层部门而是群众自治团体,他们了解社区情况,老百姓对他们的信任度也高。很多人以为居委会不缺钱,事实并非如此。居委会一年的资金是申报制,所有项目活动的资金开销都是固定的,使用时要走行政资金流程,所以用钱不方便,灵活性较差。

而社区基金会作为第三部门,可以以社会组织的方式在资金上提供一些灵活性,并且第一时间去解决社区的需要。其实,居委会是社区基金会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只是没人去走这条路。我们一直在说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要跟政府多互动,居委会就是一个切入点。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海梅陇三村的绿主妇,就是居委会成立的一家社会组织,跟居委会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背后就有很多空间。有很多地方政府领导去参观绿主妇,从一个新角度来看社区治理,继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源。

还有一个老话题,以往基金会的钱只能资助一些非常规范的注册登记组织,如果是还没注册的草根组织,就不能给钱。但如果他们本身要做的事用不了太多钱呢?

其实,社区的每个社群总会潜移默化形成一些带头人,如果这些带头人能组织大家去帮助残障人解决买菜、口罩等防疫生活需要,就应该得到支持,哪怕没有组织。只要他非常明确地知道,要服务哪些人,需要提供什么,需要多少钱。就像这次武汉的快递小哥,他也是一个人,没有成立组织。

小结

这次疫情对基金会的考验在于几点。

首先,考验基金会有没有一个灵活应变的机制解决当下的需求,能否及时回应并作出判断。对社区里的需求,有没有敏感度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其次,考验社区基金会原有支柱体系的完善问题。

最后,考验社区基金会跟社区的链接和信任度。包括社区内部的信任,以及外部资源对基金会的信任。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积淀,就没法建立这种信任,也没法快速集中资源。

因此,我们建议社区基金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视你的财商。

怎么看钱就决定了怎么花钱,花钱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非常考验基金会背后的价值观。作为社区基金会,面临的社区问题很多。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还是要拉着大家一起去解决问题?一个人去做是一种做法,跟政府合作也是一个做法,而拉着更多的人一起去解决问题,便是另外一种做法。

2、关注“人”。

很多社区基金会的微信公众号上,信息里只有冷冰冰的数据,没有“人”。很少看到背后的故事,别人为什么捐钱,捐钱的人是怎么想的,因为什么样的经历才愿意来捐钱。这些都可以帮助建立大家对基金会的信任。

3、关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对象。

社区基金会都关注居民区,可是除了居民区,还有街头的小商贩,还有流浪汉、流浪动物。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

4、增强灵活性。

在应对紧急事件时,灵活性意味着可以去尝试原本不擅长或不太专注的一些事情。当社区有新需求,但基金会自身没有对应体制时,能不能只靠原本的信任积累去解决问题?或者为了当下的需求,从捐款和受益者利益的角度考虑,能否尝试突破现有系统?

总之,怎样看待钱,怎样看待人,如何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处理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考验社区基金会工作最终成效的重要指标。

(讲者诸昳系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顾问,冯小娟系正荣公益基金会禾平台项目经理。本文根据“看见社区”栏目5月24日的直播分享整理而成,“看见社区”栏目小组每周邀请社区一线从业人员分享社区实践,致力于听到不同声音,看到真实视角下社区的样子。)关于“后疫情社区”

2019年,“社区更新观察团”走进上海5个社区,听社区实践者分享在地经验,与关注社区议题的人,一起漫步、观察和讨论。2020年,社区成为了抗击疫情的一线,后疫情社区将有哪些变化?社区治理会有哪些转向?我们将在“融合”、“治理”和“数据”三个主题下,继续观察,探讨社区的未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指数基金看出身 科创板50ETF跟踪未来科技发展方向

市场期待已久的科创板50ETF基金终于来了!9月11日,易方达科创板50ETF(认购代码:588083;交易代码:588080)等首批4只基金产品获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