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经济兴起,“花钱买时间”确实有需求
街谈
“代经济”来了,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是熟面孔,上世纪初在上海就有跑腿公司年入百万的新闻。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加持之后,开始更新迭代。从代跑腿、代驾、代买发展到代叫醒、代扫墓、代相亲乃至代吃、代喝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容。
有的内容一看,是时代特色或地域特点的表现,比如最近一些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代扔垃圾。有的内容一看,则包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在里面,例如利用自身资源来为他人代订酒店从而拿到便宜的价格。倘若只是金卡类积分制客户还可以理解,如果是让顾客冒充代订人公司同事,这是否属于对酒店的欺骗?对其他顾客是否造成不公?至于代吃、代喝、代健身、代长胖类离谱内容,哗众取宠的意味更大,也不可长久。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还是希望可以借代经济的东风帮自己捕获一只“独角兽”,最明显的是代驾市场早已布局完毕,目前滴滴代驾、e代驾等代驾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代驾司机用户规模早已过亿。提供在线下单跑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UU跑腿”已获得2亿元B轮融资,以快消品销售、代买和配送服务为主的“即买送”在开业后不久即获得了1500万元的天使投资。百度、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代服务”。同时,代经济的发展也与其他领域互联网平台互相加持,例如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深更半夜肚子饿了“放飞自我”点外卖,或者是小恙突发需要买药,均有代经济行业参与者解决需求。这样餐馆可以24小时不打烊,药店也不会关门那么早。
除了资本市场,直接受益代经济的当然是被创造出就业机会的劳动者。一个活跃在一二线城市的全职代驾司机,运气不太差,人又勤快的话,一个月下来能有过万元的收入并不稀奇。公司注册、变更、报税、商标注册等业务代办,车辆拍牌、过户、年审,至于线上的代买、海外代购等更是一直以来很多人的饭碗。
代跑腿之类可以理解为花钱买别人的时间,代采购之类则可以理解为花钱买别人的专业技能,这一代经济借助当前移动互联网则变得更加容易普及,社交场景也在催生这种个性化消费,年轻消费者需求尤甚。从欧美国家“花钱买时间”的用户发展历程来看,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代经济尚有很大空间。
但是,客户不管是花钱买时间,还是买服务,只要不是离谱的需求,还是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体验度。无奈在花钱买服务上,例如代购等行业,水还是较深。一些领域半遮半掩,稀里糊涂,非从业人士谁也看不清。行业逻辑成为手上过肉,沾油多少,各凭本事,甚至不惜拿客户当韭菜来割。这样的行业显然不能发展长久,从赚商品差价向赚服务费的升级理所应当,也势将必行。买卖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向来也是一个重灾区。客户手机号与其他信息被泄露乃至非法转卖,殷鉴不远。法律法规许可下的代经济,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而目前代经济的监管,更多的只是行业自律和平台通用规则进行,客户救济渠道有限。科技赋能之下的代经济,加上目前代经济行业还面临从业者素质不高等难题,显然需要相关职能监管部门重视与介入。
□蒋光祥
新闻推荐
此前,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桑坦德银行相继退出R3联盟,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年R3联盟并没能拿出实质性的区块链技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