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熟”心理咨询行业
韩文静 猎云网
文丨猎云网 ID:ilieyun
作者 | 韩文静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过去,部分人心理上的脆弱和恐惧却在逐渐浮现。
一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对于这场疫情,44%民众感觉到恐慌、恐惧、害怕,怀疑自己患有新冠肺炎的占19%;还有出现躯体化症状(失眠,头痛等)的占7%。
稍早前,国际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40%的人在灾难之后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援助,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会使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心理疾病。
心理重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议题,当年汶川地震后的半年内,涌现出了包括自杀在内的各种心理疾病,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心理创伤无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2月7日,武汉市高新区疫情心理援助平台开通了疫情专用援助热线,为武汉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统计,来自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咨询量占比较大,一线人员处在高强度、高压力环境中,尤为需要心理疏导。
黄晶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除夕那天她下飞机回到老家辽宁,来自同事的一个电话开启了她的“微光行动”。壹点灵微光行动是全国最早开始进行的疫情心理援助活动之一,黄晶和她的同事迅速集结,从大年初一开始接诊,该项目已累计接通超过4万名求助者的电话。
壹点灵是一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平台,截至4月6日零点,壹点灵针对疫情发起的“微光行动”已累计援助45509人,服务时长达14270小时。这几日,随着海外疫情日趋严重,平台还上线了针对留学生及其父母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理援助板块。
黄晶表示,像这样怀疑自己感染的一线人员还有很多,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不敢向周遭表露自己的脆弱和恐惧。在她提供心理咨询援助的人群中,有20%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警察、医生、护士。
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医护人员、确诊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创伤问题可能会慢慢显露出来,疫情之后,生活需要重建,心理健康也需要重建。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郭磊开展了一项针对全国1.4万人的公众心理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群体的抑郁、焦虑、恐惧、内疚情绪在受访群体中最为严重:有8.70%的受访医护人员群体有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10.87%的医护人员群体睡眠质量差。
根据这份调研,郭磊指出在疫情结束以后,患者和医护人员群体有可能出现各类应激障碍,尤其是家中有亲属病逝或者自杀的人们,有较大风险罹患PTSD。
“在灾后,或者是说疫情结束之后,很多人是需要心理重建的。”黄晶认为,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到心理问题爆发的时刻,许多易感人群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到等到疫情结束,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之后才会被发现。
“疫情发生之后,我们AI心理咨询平台流量的增速达到了平时的150%,考虑到这是在春节期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高的增长。”连信科技是杭州一家做AI心理健康交互的公司,用户可以通过App、小程序或网站连接到产品智能心理机器人Psybot,并与它进行人机交互。
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Psybot会根据算法提供用户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内容、心理评估与状态分析,以及情绪舒缓和心理干预工具,形成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管理方案。
平台研发了三个针对疫情心理干预的场景,包括隔离在家、疑似肺炎、疫情的心态建设,并开发了复工场景,为用户提供心理减压冥想和游戏。据平台的数据显示,武汉人最困扰的问题是疫情心态建设,其次是焦虑情绪,“疑似肺炎”恐慌心态排第三。从年龄段分布看,90后占46.6%,80后占34.0%。
对比同时期的杭州,在8万杭州用户中,排名第一的问题同样是疫情心态建设,而“隔离”心态建设排第二,第三是抑郁情绪。杭州的女性更爱找AI心理援助小天使,占54.1%。
随着“英雄”们的归来,抗疫人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心理问题也接踵而至。Psybot专门推出了医护版本,针对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情绪,提供场景做情绪舒缓;在抗疫回来之后,通过呼吸训练等工具,给他们做创伤应激的情绪舒缓和放松疗愈。
“机器人具有其非人的优势,在心理沟通环节上,有证据显示相比面对人,人们更容易对机器袒露心扉,提高了表达真实度。”徐涛表示,根据已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用户在接受智能心理服务、使用心理化训练与工具后反馈有效,数据表明智能心理机器人能有效缓解用户的负面情绪与心理困扰。
当用户的心理测评出现指标异常时,或者在人机互动中表达出需要专业医生、咨询师等人工转介时,机器人也会引导用户进入人工服务页面,实现线上线下打通。
08年汶川大地震事件后,大众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在逐渐上升。随着互联网+的热潮出现,出行、外卖、旅游等服务都经历了互联网化改造,心理健康领域是否也能像这些领域一样,借助资本的力量撬动行业爆发式发展?
据调查,我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中国有1.9亿人一生中需要介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
由于对心理咨询的长期忽视,国内的心理咨询市场一直不温不火,调查显示,美国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的话,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
心理咨询市场也曾掀起过波澜。2016年,好心情获恩华药业提供的5000万天使轮融资,2019年6月,国内心理服务平台壹心理正式宣布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即便如此,虽有资本的加持,但中国心理咨询市场距迎来爆发还有很长的距离,目前,中国心理咨询市场尚处在早期阶段,全职比例仅占38%,加上国内的医保报销刚刚起步,影响了患者的积极性。
徐涛表示,当前国内社会心理服务存在几大难点,一是服务供给缺口很大,一方面,社会心理服务需求量巨大,而专业人员、专业机构、专门经费十分缺乏;另一方面,目前心理咨询成本很高,缺乏普惠式的产品支撑,导致大多数群众难以获取心理服务。
二是服务方式不够完善,目前的社会心理服务绝大多数以传统心理咨询为主,与群众忌讳暴露心理问题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积累相冲突,特别是很多群众不愿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导致心理咨询室等心理服务载体流于形式。
三是服务链条不够完整,多数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以后端治疗为主,前端科普引导、中端发现跟踪等服务缺失,导致社会心理服务停留在精神疾病治疗阶段,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战略、新命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徐涛认为,加快智能心理服务技术的实践应用和研发扶持是当下的重要方向,“疫情期间,我们在武汉、杭州等地的实践效果非常好,这些新技术需要加快推广。”
疫情期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专门下发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前不久,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以一线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持续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杜奇桦认为,目前居民焦虑的焦点已经由初期对疫情的恐慌、看病难的问题,转化为复工之后的经济来源问题和家庭问题。疫情之潮将退,心理干预不能退,这场考验还远没有结束。
尽管发展势头明显,但国内心理咨询行业还未形成成熟的咨询体系和服务形式,迎来了发展机遇的心理咨询行业能否被疫情“催熟”?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END -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把握AH股市场低位入场机遇,富有远见的嘉实沪港深团队再度出基,推出了嘉实瑞成两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A类:009138,C类:009139),将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