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投资> 正文

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重大突破,其实也才是刚刚起步

新京报 2020-08-30 01:44

■观察家

某种程度上,激进的极客形象,才能支撑起资本市场。

2019年7月,马斯克“脑后插管”的黑科技首次亮相,让世人惊艳。时隔一年,其脑机接口又有了不小进展。8月29日,在Neuralink美国旧金山总部,借助小猪格特鲁德的实时神经元活动演示,马斯克介绍了该公司的最新进展。

Neuralink由马斯克于2016年创立,主要从事“神经织网”技术开发,即电脑与人脑融合。而今,脑机接口已可协同AI算法读取出大脑活动信息,这会是缓解抑郁症、成瘾行为,帮助解决强迫症和治疗脑外伤的基础。该设备已于7月获得FDA的突破性设备计划认证,即将进行人体实验,也或不久就可以进入实际使用。

不过,我认为这项技术被舆论夸大了,仿佛帮助失明人重获光明、脑力指挥机器、人脑联网、上传意识等都指日可待。但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浪漫想象。

目前不宜对脑机技术过于乐观

其实,Neuralink这个装置,要称为脑机接口有些勉强。如按此标准,所谓的脑机接口早就有了,那就是人工耳蜗。而从人工耳蜗的发展历史来看,并不支持对脑机接口过于乐观。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将声音转换为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人工耳蜗已临床应用,是治疗重度聋至全聋的常规方法,迄今全世界植入者超过36万,而其价格在20万元左右。

追溯历史,早在1790年,意大利人伏特用两根金属小棒插入自己双侧外耳道,在接通电流后,能听到类似煮沸的声音。到1930年,有人发现来自猫听神经区域的电反应具有与自然声音相似的性质。与此同时,俄国科学家发现,交流电可以产生听觉,也可以听懂语言。

1957年2月,巴黎耳科医师查尔斯·伊里亚斯跨出历史性第一步,将感应线圈植入患者耳内,与听神经连接,通过电磁信号,病人听到了声音,并感觉到音调的不同。不过,病人最终对效果很失望,要求取出植入体。

1972年美国House-3M单通道人工耳蜗成为第一代商品化装置。1982年澳大利亚Nucleus22型人工耳蜗,成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连接神经,听到声音,已成现实。但即便从1930年算起,人类也为此花了整整50年时间。而且,声波的信号转化,是最简单、最容易的,理论非常成熟。

马斯克需要技术狂人的形象

相比声波,光信号、图像信号的编码更加复杂,至于动作、意识,人类目前的了解更粗浅,连基本的运行机制都没有成熟的理论,想要模拟,难度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据历史经验,人类所有仿生工程学的飞跃,都是在彻底弄清生理过程的机制后得以达成的。比如,模仿鸟的飞翔,可以造出飞行器,但其基础是空气动力学,而且,人类现在也远做不到比鱼、鸟更灵活。

目前,人类脑科学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甚至对大脑的运行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看,脑机连接技术的发展才刚刚开始,离人们的想象,还远得很。至于上传意识,那还只能是科幻,毕竟,人类到现在为止,对意识的认识,别说科学理论,连哲学层面都还非常粗浅。

马斯克在中国是一个技术狂人形象。中国人热爱硬技术,所以,马斯克在中国的形象极其正面。但仔细考量他的多项业务,却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特斯拉有很多政府补贴,SpaceX、星链需要大量的风险投资。这些生意的本质是面向投资人、政府的,而且,不管是特斯拉、SpaceX还是星链,其实模式还未最终跑通,成败未定。

正是这种生意的特征,决定了人设。马斯克需要技术狂人的形象,他虽然会编程,大学学的却是经济。但他在技术上,却比业内专家更加狂热。某种程度上,激进的极客形象,才能支撑起资本市场。在评价马斯克今天的脑机实验时,不能不考量这些因素。

□刘远举(专栏作家)

新闻推荐

专注于AI超声辅助诊断 深至科技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深至科技AI超声辅助诊断病种已涵盖甲状腺、乳腺、肝脏、颈动脉斑块、盆底、骨科、神经科等二十余病种。2020-08-2614:08...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