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国际行政总裁孙晨: 海外投资人在中国市场寻求超额收益
本报记者辛继召
“资管新规”后,相关细则正在落地,海外经验对内地资管有何镜鉴?
近日,嘉实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孙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既带来了追踪指数投资的海外资金加仓中国市场,也使得一些海外投资人将目光转向中国,在内地市场寻找超额收益(简称Alpha)。
嘉实国际是嘉实基金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目前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人民币,在欧洲和美国均设有分公司。
孙晨认为,A股加入MSCI后,预计中国概念的ETF、定制化投资产品将会得到更多海外市场的青睐。内地投资人也将目光投向海外,在海外成熟市场寻求稳定收益(Beta),并在新兴地区追求Alpha。
欧美资金在内地市场寻找Alpha
《21世纪》:目前,欧美资金如何看待内地资本市场?
孙晨:内地资本市场是一个“弱有效”的市场,仍处于青少年期,可以找到Alpha。Alpha回报在海外成熟市场已经非常稀缺,因为在“强有效”的市场里,个人投资者追求Beta会更有效果。而即使在美国市场,Beta、ETF及指数类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已经占领财富管理市场。
但从全球眼光看,在中国市场仍可以挖掘到Alpha。当前的现状是,境内投资人、海外投资人互相高度缺配对方资产。根据我们近期的调研,即使今年在内地股市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欧美资本配置内地资产意愿仍特别强烈,包括海外养老金基金、私人银行等成熟的机构投资人,也都在寻找中国市场的Alpha,海外的机构投资人甚至认为长期投资中国的缓冲垫已经出现。
《21世纪》:如何分析内地资管业务国际化的趋势?
孙晨:继今年A股加入MSCI后,MSCI计划明年将中国内地股票在其全球基准指数中的权重由5%提高至20%。9月,富时罗素也宣布把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的次级新兴市场指数。预计更多的内地资管公司将着重把中国市场的股票基金引入欧洲,中国概念的ETF、定制化投资产品将会得到更多海外市场的青睐。同时,会有更多的海外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私人银行等,通过多种互联互通的渠道投资内地市场。
A股纳入MSCI等全球主要股票指数,影响其实被低估了,它对海外投资者的心态、投资策略的影响是深远的。简单来看,海外投资人的反应有两个。一是初期反应,A股纳入MSCI后,跟踪MSCI指数的基金被动加仓A股,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但仅是被动加仓和初步的反应。二是长期反应。海外的一些主动配置型的投资人,特别是那些原来没有关注内地市场的,会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关注、寻找内地资本市场的Alpha。
应当看到,过去两年,一边是疲软的A股市场和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另一边是外资的“忧虑之墙”依然高筑,仍停留在境外观望,中资资管面临了艰难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可以发挥作为超级联系人的优势,成为内地和欧美市场投资的双向通道。从资管机构的角度,嘉实国际认为,不仅要帮助客户在海外进行资产配置、帮助海外资产找到中国的Alpha,而且要相信“双向”资管的能力才是未来国际资管市场竞争中最核心的筹码。
打通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
《21世纪》:如何看待海内外资管市场格局的差异?
孙晨:内地与海外资管市场的形成路径不同,海外财富管理业务是由券商系机构主导,因为这些业务最初来源于投行,经过发展,海外投行最终形成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双重能力。
由此,海外市场的证券行业和财富管理已经充分对接,呈现合二为一的局面。例如,嘉信理财是从经纪业务起步,逐渐扩展至财富管理,最终全球最大的券商之一,它的收入主要来自财富管理费收入,佣金收入占比已经非常少。而目前,中国内地的财富管理市场是由银行主导,银行具有强大的渠道优势。
《21世纪》:那么,内地和海外资管市场会否趋同?
孙晨:国际资管业的最新趋势是,资产管理行业正在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以更快捷的方式直接服务个人投资者。此前,资产管理主要针对机构投资,通过银行理财端为投资人提供间接服务。
其中,一个可能的新趋势是,中国有可能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对接之间先发制人,率先在二者之间搭建一个快捷有效的通道。当然从监管上,二者仍是分开的。但从需求端看,二者实际上仍不可分割。在海外市场上,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合二为一的趋势正在出现。
对理财子公司的建议
《21世纪》:你曾经在多家国际资管公司工作过,对于内地银行业正在筹建理财子公司,有何建议?
孙晨: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较为类似,区别在于专业能力和人才积累不同。基金公司的优势在于专业能力、投资团队。内地资管新规发布后,我们看到基金和银行的互动反而加强,很多银行过来找我们,因为随着理财净值化转型,银行迫切需要风险和回报更匹配的解决方案。
此外,海外资管业务监管实际是由监管机构和行业一起分担的,银行、券商等理财产品提供者承担了很大的监管责任,需要开展投资者教育。因为客户对资管产品的认知还是通过客户经理去对接。
内地资管产品的收费仍是交易型的提成模式。但从海外经验看,一些资管机构给客户经理的薪酬激励,已经转变为与客户经理服务的投资人的个人金融资产规模(即AUM)增长挂钩的。客户越赚钱,客户经理回报就越多,以保证双方利益上的一致性。
(2018年《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了“21世纪亚洲资产管理三十人论坛”,致力于建设独立立场、专业化水平高、研究实力强、传播力突出的研究智库和研究平台。)
新闻推荐
立华牧业IPO过会“超高”毛利率存疑 毛利率超行业龙头4.5%,保荐机构兼投资人身份引发监管质疑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王远征11月20日,江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立华牧业”)IPO申请过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