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金融消费保驾护航 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和逐步成熟的过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众多金融领域
金融科技助力消费升级
据普华永道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各类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在不断深化,也更加认可金融科技创造的价值,尤其是在“运营效率提升”,“提升客户体验”及“产品与服务创新”这三个方面。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覆盖了支付、借贷、保险、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领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满足不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消费者在部分消费场景下购物时,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轻松刷脸即可完成支付,有效防止盗用等欺诈行为;大数据技术也在不断优化风控模型,在了解客户行为和预估客户行为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更容易做出科学决策;传统的商业银行也纷纷科技转型,开设智能化的“无人网点”、各种“云服务”缴费、“无感停车”服务渗透入日常生活;保险机构利用新技术赋能营销、承保、保单服务、理赔流程。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长8.7%。金融信息服务的深入渗透也帮助消费者缓解消费压力,提升居民消费动力。80后、90后为主力的新一代年轻消费者,超前消费、分期消费等行为日渐普遍,金融科技助力机构洞察用户消费融资需求,以数据科技为基础,为个人用户提供优质金融信息服务。
大数据重塑金融风控体系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农业银行去年累计完成交易近2000亿笔,在今年2月1日,交易量达到了1.5万笔/秒的峰值。农行相关人士介绍,在如此多的敏感数据交互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每一环节,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服务可用性,才能给客户一流的体验。
大数据应用在风控方面更是如鱼得水。由于传统金融的风控成本高昂,与传统风控不同,科技赋能下的智能风控将对客户的互联网行为、消费偏好、风险属性等数据作全面、科学的分析,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风控效率。
比如,大数据征信数据来源更加广泛,种类更加丰富,时效性也更强。个人或企业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将被记录,包括个人征信的电商数据、社交数据、支付数据、生活服务数据等,以及企业征信的供销存、现金流、物流、资产负债等,大大扩展了征信体系的数据范畴。
相关人士也指出,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对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变成了急需强化的薄弱环节.
在大数据的使用中,始终将消费者信息安全放在首位,为消费升级大趋势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
“要使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科技产品设计和管理流程中天然的DNA。”有关专家表示。
智能投顾让投资理财更从容
智能投顾是近年来金融投资领域的热门。智能投顾主要为长尾客户提供服务,它结合投资者的财务状况、理财目标、风险偏好等,运用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理论,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投资管理服务。智能投顾的应用能替代或部分替代昂贵的人工财务顾问,使投资顾问服务趋于标准化、批量化、低成本化,降低投资门槛和财富管理的费率,推动普惠金融的实现。
博时基金总经理江向阳表示:金融科技助力基金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交易包含了自动化和智能化,更强调从市场数据中学习,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构建预测模型,优化交易算法,获得最佳的交易表现。深度学习等新型方法可以发掘市场中的交易机会和不同的市场模式,进而获得超额收益。
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也曾表示,证券的市场价格不仅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投资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基金公司可以利用多种AI技术如网络爬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获取市场情绪数据,作为股票投资决策的辅助手段。
智能客服系统在基金行业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承担90%以上的客户咨询工作量,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另外基于大数据客户画像,可以进行精准获客、精准营销等,而且可以用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金融科技促行业大变革
《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提出,金融科技核心技术主要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技术、分布式技术和安全技术,技术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应用的广度持续扩展。在关键底层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金融科技对银行和保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银行来说,已经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发展路径,出现了新型银行模式——开放银行和虚拟银行。对于保险来说,2017到2018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有所下降,整个产业、业务结构都在调整。金融科技的其它各个领域发展都很迅速,智能投顾、监管科技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创新和应用需要时间。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发展的黄金期已经到来。第三方支付增长趋于平稳,技术创新和应用迭代加快。
从传统监管走向科技与监管的融合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几乎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及理财方式,如何把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之间的平衡,将成为金融科技监管的难点和焦点。
专家认为,对监管而言,首先应该广泛思考如何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金融生态系统。二是必须时时处处把消费者保护放到首位。第三要促进安全金融包容性和金融健康,安全做好金融系统的接入,监管者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未来金融科技“强监管”迈入常态化,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主流。晶报记者 易少龄
新闻推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张晓云3月12日晚间,中国平安(2318.HK,601318.SH)发布的2018年报曝光了旗下陆金所的最新融资进展:完成C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