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即将迎来新的投资风口? 专家:政策引导助推夜游经济活力
在夜色与灯光烘托下的洪崖洞,是不少年轻人赴重庆旅游打卡的“网红点”。
南方日报记者马华摄
近年来,我国游客夜间旅游参与度有了显著提升,相关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游客中有过夜游体验的占比达92.4%。与此同时,中国文旅夜游经济联盟也于近期成立,据悉,这一联盟将对打造精品夜游项目起推动和示范作用。夜间创意旅游的发展前景一直被看好,有71%以上的受访企业预计未来夜间旅游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但专家认为夜间旅游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暑期将迎来夜游项目消费高峰
我国夜间旅游市场在近两个月中表现突出。美团近期发布的《2019端午旅游趋势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以及新一线城市的夜游目的地十分火爆。其中,今年刚开业的西安大唐不夜城项目端午期间接待游客69.69万人次,主题乐园的夜场同样受到欢迎。
未来三个月的暑期,将迎来夜间游旺季,不少机构推出消暑夜游产品。例如北京古北水镇开启了星空夏季活动,主打露营、观星、啤酒夜市、长城夜游等项目。珠江夜游、黄浦江游览等传统夜游项目自5月起,门票预订量也显著上升。旅游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暑期将近,夜游热度将只增不减。据了解,国内有近五分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端午节前后至9月底推出了各种夜游项目,以此作为景区夏季游览的名片。
公开数据显示,近一年夜游的整体消费大概占到国内整体旅游市场收入的30%。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表示,当前各地探索出了很多夜间演艺,包括幻光森林、VR秀、水景秀等一些很好的产品形式。这些实践显示,我国目前对夜游市场的消费需求足够大。
夜游的巨大消费潜力也催生了一些细分市场的旅游项目,例如主打知识科普教育的青少年夜游项目。此前同程艺龙发布的博物馆主题游相关报告指出,“夜宿博物馆”主题产品风靡。实际上,海洋馆夜宿和动物园夜宿也同样受到消费者欢迎。
企业抢滩夜游产业风口
不少专家看好夜游产业的前景。文旅专家王钧凯预测“夜游经济”将会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风口。杨彦锋认为开发夜游市场将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既能提升场馆的使用效率,也有助于丰富夜间产品供给。长远来看,被称为“月光经济”的夜游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区经济在第二时空的延伸,可以和现有白天景区实现市场互补。有机构测算,以年游客量100万的旅游目的地为例,如果开展特色夜游产品,过夜率至少可达15%,年夜间游客量15万人。
目前不少国内旅游企业有意增加夜间旅游的供给,中国旅游研究院就夜间旅游对国内657家旅游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其中近六成的旅游企业认为未来夜游市场增幅将在10%-20%,超过三成的企业认为夜游市场增幅将达到20%以上。基于对夜游市场前景的一致看好,有81%的企业有扩大投资的意愿。
近期成立的中国文旅夜游经济联盟也显示了相关企业对夜游市场前景的看好。据了解,作为国内首个以夜游为主题的创新联合体,该联盟将搭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夜游经济大平台,打造更多夜游精品项目。杨彦锋认为,随着需求量增大,夜游项目供给方的创意也开始大量出现,并且有这类需求的景区或场馆也比较多。而上述联盟的产生,将有助于把各地好的产品、好的模式,进行组团式的输出。
杨彦锋补充道,这一联盟首先是可以汇集多种产品的供给和创意形式,提供给需要进行夜间经济和产品打造的场馆和景区方进行参考或使用。在短期内,能比较好地满足产品供给的需要。
释放夜游经济潜力亟须政策引导
谈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升级,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无论如何采取预约和限流措施,游客的基础需求都是存在的。夜游是用“时间换空间”的思维有效分流游客和观众。他建议,延长重点旅游景区的营业时间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的闭馆时间。同时,还需要财政、税收、人保等部门统筹考虑单位加班成本等问题。
夜游市场中,同质化问题引发关注。当前夜游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情侣和亲子家庭,年轻群体更关注夜游产品的丰富度和创意性,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七成以上游客仍期待夜游市场品质的显著提升。有旅游从业人员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夜游项目大多仍然是以夜景奇观作为卖点,各地都有相似的灯光秀和游船项目,而游客希望在夜游项目中感受更多当地的特色文化、获得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除此以外,污染、噪音、交通等问题也制约着夜游项目未来的发展。有广州国际灯光节的游客曾表示,每次灯光节散场,花城广场花草被踩踏,垃圾满地,公共交通还会瘫痪。人流的疏散和调度问题也令人困扰,让游客整体满意度不高。去年的广州灯光节甚至由于人流超出负荷,主办方连续两天发出临时取消灯光音乐秀的紧急通告。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夜游产品仍在起步阶段,企业相关投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等仍较白天有很大差距,需要政策引导和扶持。
杨彦锋指出:“夜游市场中供需不匹配等产品和配套方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相比之下更大的问题是,目前很多景区和文化场馆等具有较强稀缺性、能释放夜游经济活力的供给方,由于其体制和机制原因,市场化程度还不太高。”在他看来,从市场驱动力和盈利的主观意愿来说,目前这些场地开放夜间项目的可能性不太大。对此,应该从政策的鼓励和体制方面更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来增加大众在夜间游乐消费上的供给。
南方日报记者郑洁琳
实习生麦乐瑶
新闻推荐
记者朱彦莹20日,三大股指单边上行,沪指和深指均大涨超2%,上证综指盘中一度剑指3000点关口,收报2987.12点;深证成指涨2.34%,报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