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质效
吴雨(新华社记者):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备受关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金融系统按照“几家抬”的思路,综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差别化监管和财税优惠等政策合力,组合发挥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作用,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为全面总结2018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新政策、新做法、新成效,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编写了《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小微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拓宽,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便利程度持续提高。《报告》指出,这些成效的取得,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金融政策和支持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创新产品服务,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等多层次融资市场融资体系不断完善。此外,货币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财税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健全,保险、融资担保、地方风险补偿、征信体系等风险分担与信用增进机制逐步建立。
虽然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显著提升,但是《报告》也指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邹澜(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推进构建竞争充分、成本适度、风险可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长效可持续机制。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通过扩量降价带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综合成本。长期来看,还要强化各类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服务能力,构建一个市场化、竞争性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要持续发挥股份制银行的业务和技术优势,有效发挥城商行和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贴近地方、管理灵活的本土优势,积极发挥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的场景和模式优势,引导各类机构在组织架构、内部管理、服务效率等方面形成各自特色。
童芬芬(《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长期存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天生有一些缺陷,原因就是传统金融体系在做风控的时候,是要看抵押和担保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春认为,与国外相比,国内征信体系的覆盖度上仍有缺乏,金融体系的激励机制和服务模式,也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比如路边摊和微型企业,也应该纳入金融的支持范围。
李延霞(新华社记者):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通常高于大中型企业,这成为制约银行推进小微金融业务的因素之一。专家表示,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小微金融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等现象都比较突出,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比大型企业高约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负担的小微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直接影响着小微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和综合成本,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从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放宽到3个百分点。专家提出,在提高不良容忍度的同时,金融机构应切实推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落地,进一步打消基层机构和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的顾虑和压力,变“拒贷”“惧贷”为“愿贷”“敢贷”。
点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供给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和不匹配的情况。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质效,应该尊重市场规律,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形成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全国小微企业贷款继续呈现“量增、面扩、结构优化”的态势,普惠小微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信贷支持的小微户数持续增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在监管部门针对小微金融服务推进差异化监管的同时,各家银行也在资金转移定价、考核倾斜、专项费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尝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取得明显成效。(吕胜根)
新闻推荐
市场观察周一大跌、周二窄幅震荡收出阴十字星,最低已经补掉6月19日沪指上跳后形成的缺口的一部分,但并没有补完就出现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