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新规发威部分小型银行停发结构性存款
今年上半年,结构性存款成为“爆款”,取代保本理财成为商业银行揽储新宠。不过,理财新规的发布,拦住了结构性存款“狂奔”的步伐。
部分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已停止发售。
发行分化
今年4月27日,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发布实施。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然而,投资者对刚性兑付的投资产品需求程度仍然较高,为此,银行需要一个新的产品填补这块市场空缺。于是,结构性存款就成了保本理财的替代产品。
上半年,结构性存款销售火爆、增速明显。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2万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了43.84%。
截至9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总规模为101241.85亿元,较上个月增长了1059.81亿元,环比增长1.06%,结构性存款增幅较之前有所下降。
另据不完全统计(部分中小银行因数据披露不全未在统计之中),9月份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共342款,较8月份减少了132款,环比下降27.85%。
同时,中资大型银行和中资中小型银行的发行规模增幅也开始分化。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26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76万亿元;9月份末,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42万亿元,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7万亿元。就环比增幅来看,大型银行增长5.2%,中小型银行则减少0.9%。
为何会出现分化现象
7月20日至8月19日,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称“理财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月28日,理财新规正式稿发布,对结构性存款定义、如何监管作出了具体。
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
根据理财新规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衍生产品交易部分按照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应当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根据现行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应当“具有健全的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接受相关衍生产品交易技能专门培训半年以上、从事衍生产品或相关交易2年以上的交易人员至少2名,相关风险管理人员至少1名,风险模型研究人员或风险分析人员至少1名,熟悉套期会计操作程序和制度规范的人员至少1名;具有适当的交易场所和设备;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主管人员应当具备5年以上直接参与衍生产品交易活动或风险管理的资历”等。
不过,专业理财分析师表示,虽然没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无法发售结构性存款,但从吸储和防止资金流失的角度考虑,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仍然会将结构性存款作为一个吸储的好工具。
收益率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9月份结构性存款产品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86%,较8月份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02%。
而在今年3至6月,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保持在4.2%以上,最高曾在3月份达到4.37%。随后总体持下降趋势,4至7月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4.28%、4.2%、4.29%、4.01%,8月份跌破4%至3.8%。
相比之下,在股份行和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的销售状况要好一些。多家股份行、国有银行理财专员均对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销售情况尚好。
实际上,近期不止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9月份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8%,较8月份下降了0.09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下跌,创年内最大跌幅。
根据10月26日至11月1日的最新数据,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42%,较上一周下降0.07个百分点,并创去年9月以来(近59周)的最低收益水平。
在资管新规“破刚兑”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保本保收益”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数据显示,9月保本理财(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发行量为2649款,占所有披露预期收益率产品的26.88%,较上个月下降了1.1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基本上呈匀速下降模式,自年初以来保本理财占比共下降了8.65个百分点。(人民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遵循世贸组织自由贸易理念,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