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债券> 正文

评级集中下调刷新纪录:488只债券主体评级遭下调 同比暴增近2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3-30 01:51

“永煤违约”事件之后,评级机构备受市场诟病,特别是给钱就评、量钱评级的丑闻曝光之后,形象更是直插水底。从去年末开始,监管层层递进,上周末,又见五部门联手规范债市信用评级行业, 压实评级机构责任。

根据统计,包括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上海新世纪、鹏元、中债资信在内的六家境内主要评级公司本季至今进行了至少49次评级下调,创下2007年以来同期最高,此前高点为2019年一季度的34次。

据悉,这一波下调涉及488只债券的主体,相比去年同期暴增174.2%,而主体评级上调的债券则只有19只,同比下滑68.3%。

发行人付费模式成评级掣肘

“去年不少高评级的债券出现违约,特别是年末的永煤、华晨等高评级的债券违约,打破债市信仰,导致债市出现大幅调整,直至目前影响仍未全部消除。作为"看门人"的评级机构在这一波违约潮中,备受诟病,在监管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的背景下, 评级机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加强调研,未来会有更多的债券主体评级被下调,现在可能只是开始。”华东一家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88只债券的主体评级被中资评级机构下调,相比去年同期的178只,增幅达到174.2%。此外今年主体评级调高的债券只有19只,相比去年的60只,则大幅减少68.3%。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其面临的评级虚高的问题由来已久, 长期形成的习惯,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并不容易,只要是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公司实际操作中可能就面临很多掣肘。评级机构“马后炮”的情况屡见不鲜,如引起市场关注的“永煤事件”。去年11月10日,永煤债券实质违约,次日,中诚信国际才将永煤控股的评级由AAA下调至BB,并列入降级观察名单,完全没有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

拉曼资产信评总监张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根本上看,评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收费过低、连续十多年未发生变化,进一步导致从业人员薪资明显低于同类型其他机构,是此类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提高评级行业整体利润率和收费,或能化解道德风险。

竞争到底激烈到何种程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0年以来,有超过1500家主体更换了评级机构。而2008年至2019年,这12年间累计更换评级机构的主体仅有422家,也就是说,去年更换评级机构的主体几乎是过去12年的4倍,评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克而瑞证券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孙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内评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不公正的情况,但是对于机构来说,不管是发行还是交易,都需要对债券有评级。“虽然多数时候,国内的评级只是一个参考,但是没有也是万万不行的。”

AA+以上评级债券占比近9成

国内信用评级AAA占比虚高,一直以来饱受市场诟病。特别是随着债券融资渠道越来越受重视,评级“通胀”的现象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根据同花顺FinD的统计,截至目前,存量债券中,有1952只债券参与了主体评级。其中AA+(包括AA+)的主体达到1681只,占比86.15%。

尽管部分观点认为,相对来说,国内发债企业均属优质企业,高级别占比应属正常。但也有评级机构专家指出,银行间债市已发展多年,发债主体渐趋多元化,级别理应不断下移,形成更有区分度的合理分布。

3月1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对2020年四季度及全年度债券市场13家评级机构的市场表现、业务发展及自律动态、合规情况进行总结。整体来看,去年13家评级机构共对286家发行人做出评级调整动作。其中,负面调整数量有103家,同比增幅超过两成。通报显示,去年共新增23家违约债券发行人,其中中诚信国际所评违约企业数量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金诚、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给出部分评级与债券违约率发生倒挂。从机构间对比来看,各评级机构所评同一级别的违约率分化较大,其中大公国际、东方金诚所评AA+级违约率分别为1.31%和1.03%,东方金诚所评AAA级违约率为1.96%,显著高于其他机构。

为何评级机构的“守门人角色”沦落至此,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勇在其2021年信用风险年会上的一番话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李勇表示,中国评级行业虽然有30年历史,但真正服务资本市场15年,而且真正违约的时间也才6年,数据和时间的积累都远远不够,违约和风险释放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评级发展难度很大。

李勇认为,要客观看待评级机构的工作。 “大家看到的是市场上都是高级别发行人,但每年有几千家低级别的甚至风险很大的发行人被拒之门外,只是没有机会被外界看到,中国高收益市场还不成熟。

李勇表示,目前市场化评级机构大概1500名分析师,230名研究员每年出具23000份评级报告和3700份研究报告,完成对5000个发行人1万多只债券的日常跟踪,评级机构实际上做了大量的筛查工作。

(作者:叶麦穗 编辑:李伊琳)

新闻推荐

逾20只碳中和债券发行

【深圳商报/读创讯】(记者陈燕青)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碳中和债券应运而生,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纷纷布局。根据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