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新闻> 正文

本土药企密集发布中报: 创新药效应显现 政策联动进一步下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8-24 05:50

本报记者卢杉实习生蹇卿兰上海报道

导读

中国医疗行业正在向消费化转型,随着“三医联动”把支付压力转移到患者身上,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话语权也将更大。医药行业利润率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变成推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复杂仿药产品。

随着本土药企中报季的来临,绵延了一年多的创新药氛围开始转化到各家企业的成绩单上。从五年前起在研发投资方向下功夫的药企,等来了“风口”。

截至8月23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A股和港股超过百家医药企业发布半年度报告,总营收超过2500亿元。营收榜单上靠前的恒瑞医药、三生药业、石药集团等均公告了创新药对业绩拉动的正向作用。

过去两年,在医药政策频发的环境下,医保支付、药品、医疗服务改革的细则逐步落地。推行过程中,医疗各子行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震动,也进一步反映在各家财报中。

例如医保谈判对生物制品利好,相应地冲击了仿制药企业;“两票制”则大面积打击了仿制药、耗材、零售药店、经销商、血液制品等细分市场;药品“零差价”、严控“药占比”冲击了包括仿制药、生物制药和医用耗材在内的产品市场,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一部分零售药店的“春天”。

根据瑞银证券《消费化:中国医疗领域投资的新机遇》的报告,中国制药板块目前1年期动态市盈率为30倍,略低于32倍的五年均值。“新医改”带来2009-2015年的一轮牛市,接下来消费化将引导中国医疗投资进入一个新时代,行业估值仍存在上升空间。

“我认为2018年是牛市的起点,创新药的研发是这一轮牛市的风口,而牛市的基础是医保的结构性调整。”瑞银证券中国医药分析师赵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医疗行业正在向消费化转型,随着“三医联动”把支付压力转移到患者身上,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话语权也将更大。医药行业利润率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变成推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复杂仿药产品。

“我们看好消费者认知度高的品牌或产品,如非处方中药和血液产品;以及在抗感染和抗肿瘤等有临床需求的治疗领域。高研发投入的公司未来也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他表示。

创新拉动营收

8月20日,港股医药大户石药集团发布2018中期业绩公告,营业收入107.87亿港元,同比增长49.8%,位居港股营收首位。公司研发费用6.88亿港元,同比增长112%,今年全年研发费用有望超过前三年研发费用总额。

石药集团旗下拥有恩必普、欧来宁等新药,加上国内首仿靶向化疗药克艾力(注射用紫杉醇)的上市,创新药产品贡献48.74亿港元营收,同比增长65.3%;普药33.07亿港元,同比增42.3%。

A股唯一上2000亿市值的恒瑞医药,也是国内药企中最早投入研发创新的“带头大哥”。公司上半年营收77.6亿元,同比增长22.32%;研发支出9.95亿元,同比增长27.26%,占营收12.82%。

恒瑞主要产品涵盖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类用药、特殊输液、造影剂等领域。创新药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等相继获批上市,“创新成果的逐步收获对公司业绩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

8月20日,三生制药(01530.HK)发布半年报显示,靠着核心产品特比澳、益赛普、益比奥和赛博尔等不断扩大市场份额,2018上半年营收约21.74亿元,同比增长27.4%;正常化净利润人民币约5.61亿元,同比增长37.8%。

在2012-2016年间,中国公司一直在逐步提高研发投资。创新药对于收入的拉动不言而喻,高额的研发投入意味着长远回报。这项规律逐步在调整步伐的中国药企上有所体现。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2017年医药百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为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升至4.2%,较上一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有9家企业的研发占比大于10%,包括先声药业、正大天晴、江苏恒瑞、康美药业、浙江海正等企业。

政策联动

“欧美大型药企研发效率在下降,甚至已经跌到资金成本线以下。如果看静态指标,研发效率已经到零,如何解释现在还要接着投入研发?”赵冰认为,“因为不投就要从这个市场退出去了。研发投资是用于抵消盈利能力下行风险。监管政策障碍迫使中国公司将竞争模式从关系营销转向产品,国内龙头药企通过销售高质量仿制药来为自己的创新药研发工作注入能量。”

根据上述瑞银报告,虽然药企在加大研发投入期间,净利率并未随研发投资的增加而大幅上升,但即使研发投入具有较长的回报周期和很多不可控因素,投资人仍对研发投入更高的公司持乐观的态度。

这也是“三医联动”改革的一个侧面。

2016-2017年,中国启动了“三医联动”改革(即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其核心是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导致医药行业的增长方式从数量化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

除药品生产企业之外,业内普遍认为“两票制”、药品“零差价”、降低“药占比”等政策的落地对流通企业影响较大,现金流阶段性承压。行业内企业开始多元布局,如通过加速并购重组、从药品转器械等方向上寻求更多机会。

瑞康医药8月23日晚间披露2018年中期业绩,上半年营收155.07亿元,同比上升49.21%。二季度营收83.78亿元创下新高,同比上升54.72%;现金流量净额为-0.34亿元,同比环比均大幅度改善。

流通行业从集中度低、层级多、效率低下,逐步走向集中度提高、规模化效应的方向,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通过并购搭建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成为部分医药流通企业的重要战略。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流通市场规模约4300亿,包括瑞康医药在内的国内前四强的合计市场份额仅12%,未来提升空间大。

“药品流通行业龙头的集中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提高,当前从高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但在器械领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瑞康医药总裁张仁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器械的利润率远高于药品的毛利率,在终端服务价值和整合空间上都有更多的机会。张仁华表示,瑞康医药对医疗机构开展纯销业务,从上游采购药品、器械后,直接推广配送到医院终端。随着后续高值耗材两票制逐步推向全国,公司有望从器械两票制推行带来的行业整合中脱颖而出,迅速扩大对医院销售的市场份额。

新闻推荐

平台上线万宁门店 探索无界零售新生态 完整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和数字化的服务体系将落实到更多门店。

蒯佳祺达达—京东到家CEO京东到家日前与万宁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宣布将于近期在平台上线多家万宁门店,并预计在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