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应有长远眼光与科学规划
2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考虑支撑国家战略所需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等因素,今年将着力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科学确定分校招生的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倾斜,今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同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同时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同比争取增加32.2万人。
教育部表示,研究生扩招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的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所作出的决定。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节节攀升,考取难度不断增大,从2010年到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然翻倍,而录取人数仅增长了约70%,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角度或是考生求学的角度,确实存在扩招的需求。而且,近年来新增了2000多个硕士点,从数据上来看,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是能支持扩招计划的。
然而,在疫情暴发的大背景下作出研究生扩招的决定,比平日更需要以长远眼光审视,并配以科学的规划。疫情之下,就业难度增加,大学应届生尤其受影响,研究生扩招客观上有推迟初次就业时间、延缓就业压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扩招绝不能是应对社会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社会危机暴露出来的结构性教育短板,所作出的基于社会发展视角的长期调整。
上个世纪末,高校扩招成风,部分地区与高校未经科学规划盲目扩招导致教学与学习条件变差、教育质量下降,同时带出学历通胀导致就业竞争增大的问题,一直备受诟病。高校扩招的效应可长时间影响社会的多个方面,此次扩招,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首先,扩招需科学规划,不能搞“大水漫灌”,而要“精准滴灌”。这一点上,此次扩招计划给出的方向与规划是较为科学且明确的,专业的选择也考虑了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与社会需求的时间长度。无论是研究生或是专升本的扩招,都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重点在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领域。研究生与专升本的专业也有比较务实的分流,对专业钻研、科学研究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属于研究生的计划扩招增量,而技术实践型的专业如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和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则属于专升本的计划扩招增量。
更重要的是,保证教学与生源质量是底线标准。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需要与教授紧密、多方位交流,研究能力等也需要在专业钻研中提升,设施、人力、精力、时间缺一不可。近年来,研究生“变水”的争议一直存在,教授变身“老板”,研究生实为“打工”,专注以项目赚钱而不是研究的状况并不罕见,而学术不端的情况亦备受关注。在硕士点与师资数据得以承载扩招计划的同时,也应当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不能让研究生扩招沦为“文凭镀金”项目。硕士研究生属于有专业培养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录取学生的各项能力应当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任何学校都不能因为扩招“指标”而盲目降低标准,宁缺毋滥是基本要求。
此外,应当明白到,改变某种职业或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教育领域的科学扩招是需要的,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公众重新审视了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短缺以及医护人员的职业困境,近年来,医学相关专业的报考意愿存在下降趋势,要改变报考意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就必须改变医护人员的收入结构不合理、薪酬收入与专业能力及培养成本极度不匹配、职业前景以及最基本的职场人身安全问题,这显然不是扩招能解决的。
研究生扩招,主要是为了补上被疫情危机暴露出来的高等教育结构性短板。以长远眼光来定位,并对研究生扩招进行科学规划,才可能配合其他方面的社会变革,培养出更多与社会需求匹配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新闻推荐
疫情之下,无人配送承载着众人的期待,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甚至成为一时间的关注焦点。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