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疫情沉重打击了全球贸易 但新型贸易在加快发展
“今年货物贸易萎缩的程度远大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WTO预测今年的全球贸易将下降13%到34%,也就是去全球化。这一轮超级全球化受到了保护主义和这次疫情的打击,全球贸易这次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4月1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参加“疫情下的全球经济信心指数发布”线上论坛时表示。
张燕生同时指出,在此次疫情中,出现两种相反趋势的全球化。传统的服务和货物贸易受到重创,但新型贸易尤其是数字网络相关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加快的态势。从中国外贸的情况看,今年头两个月,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上升到了60.6%。
此外,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比重在上升,今年前两个月上升到了42%。“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头一次超过了30%,增长是比较强劲。今年1、2月份,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和东南亚地区。从这个角度讲,疫情可能会改变我们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伙伴和贸易模式。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燕生:我今天要谈的是关于新冠病毒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第一个问题,谈一下疫情,这次疫情是全球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卫生的危机。从疫情的角度看,至少目前有三波,第一波是武汉疫情,武汉疫情以1月23日封城到3月19日,也就是武汉的新增疫情归零。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第一波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大家担心的问题,中国的疫情会不会反弹?输入型病例会不会产生新一轮的蔓延?现在存在争论,美欧的抗疫和中国的抗疫,这两种模式从长期看各有什么利弊影响,是存在争论的。这两天美联储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对1918年的疫情做了一项研究,1918年的那次流感大流行,5亿人口受到了感染,评估的最后结果发现,越早抗疫,越严格抗疫,最后经济的恢复是最好的。这个结论对中国第一轮的抗疫树立了更好的信心。
目前第二轮,也就是美欧疫情的扩散到了比较严重的局面,前面两位都讲了。G6集团,也就是G7,不包括日本,累计的确诊病例加海外病例61.46,超过了六成。现在关于第二轮疫情,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何时能够研制出疫苗,何时能够转向正常化。人们还关心疫情后国际格局和秩序有什么变化。中美联合抗疫,这方面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抗疫是不是权宜之计,还是中美从联合抗疫,最后能够对未来的全球治理展开合作。现在有一种观点,也就是举美苏当年抗击法西斯取得胜利,最后转向了冷战,美苏应对天花展开了合作,但最后天花疫情结束以后,却出现了一个全面的对抗,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次的联合抗疫,尤其是中国和美欧之间,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角度看,疫情目前存在着被政治化的倾向,也就是疫情结束后,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也包括这一轮超级全球化会怎么发展,从目前看,实际上前景是堪忧的。
第三轮,人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从金砖四国,不包括中国,如果像3、4月份美欧的病例蔓延,在非洲和南亚四大陆发生了新一轮的蔓延和扩散,这将是一道人道主义危机,怎么办?尤其是中国在第三轮的联合抗疫,中国要给予高度的关注。这次疫情损害了大国的综合实力和全球引导力,损害了世界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损害了国际组织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是在疫情结束以后,会不会出现极端分子上台引发新的突发事件,这对国际社会来讲,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第二个问题,谈一谈这次疫情沉重打击了全球的贸易。WTO在前天提出了一个预测,今年全球的GDP将萎缩2.5%到8.8%,但今年货物贸易萎缩的程度远大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WTO预测今年的全球贸易将下降13%到34%,也就是去全球化,尤其是这一轮超级全球化,受到了保护主义,受到了这次疫情的打击,全球贸易这次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那么,我们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这次疫情哪个地区受到的打击最大?WTO提出,今年几乎所有地区的贸易,都将遭受两位数的跌幅,首先所有地区的贸易跌幅都是两位数以上,但受打击最大的是北美和东亚。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超级全球化,参与程度最深的北美和东亚,相互依存程度最大的地区,这次受到疫情和去全球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第二、哪一些行业受打击最大?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它的复杂程度最高,国际分工最精细的行业,这次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也就是电子产品和汽车产品,它是全球化收益最大的部门,也是这次受疫情和去全球化影响最大的部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美欧疫情蔓延扩散的早期,德国的三大车厂停产了,美国的三大车厂停产,日本的八大车厂,也是程度不同的停产、减产和转产,哪一种贸易方式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疫情严重影响了跨境的运输和跨境的旅行,因此服务贸易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包括跨境的旅游、跨境的运输、跨境的航空、跨境的投资,这次疫情导致了航空线路的中断、海路运输的中断,陆路运输的中断,它加剧了全球经济的收缩。但这次抗疫促进了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种相反趋势的全球化,传统的服务和货物贸易受到重创,但新型贸易尤其是跟数字网络相关的贸易发展呈现出加快的态势。从中国外贸的情况看,今年头两个月的数据,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上升到了60.6%。在十年前,加工贸易的比重大致上占的比重是55%,从2008年开始,加工贸易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这次的疫情,加工贸易的贸易方式受到严重打击,一般贸易的发展比重是上升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稳外资的政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稳定参与国际工序分工的加工贸易方式。另外,疫情打击下,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比重是上升的,今年前两个月上升到了42%,“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头一次超过了30%,而且它的增长率,正增长是比较强劲的,而且今年1、2月份,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东南亚地区。从这个角度讲,疫情可能会改变我们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伙伴和贸易模式。
怎么办?4月7日克强总理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提出了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其中有一个政策,就是广交会在网上举办。我们知道,过去在场内举办广交会,也就是一个展台难求,一个交易厅难求,一旦在网上举办,广交会不但是一个应对疫情的网上举办,而且可能出现新的网络贸易、离岸贸易的变化。
第三个问题,谈一下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对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影响,我们知道,世界有三大生产网络,三大生产网络,第一波打击的是东亚生产网络,但随着武汉疫情趋于稳定,中国疫情趋于稳定,带动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的疫情趋于稳定,因此东亚生产网络,有可能率先开始得到恢复。另外,从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角度看,中国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稳定可能最先发生,其次是东亚,再其次,也就是“一带一路”能够联合抗疫,“一带一路”供应链有可能会重建。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同美欧,在稳定美欧生产网络和全球供应链可能产生更多的合作。疫情结束之后,全球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可能出现产业链更短、更分散、更本地化的趋势,供应链安全的考量,可能会大于对效率的考量,断链、断供和断交有可能成为新常态,而且各地和各国可能会形成相对完整和基本自给的区域性的供应链体系。
第四个问题,谈一下疫情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第一,疫情对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从我们研究来讲,最担心的是三方面的脱钩:一是疫情结束以后,在中国和世界在科技脱钩和挂钩之间,大国的博弈会继续下去,如何能够避免在科技领域脱钩,形成一个世界、两个体系的结局,尤其是疫情提升了生命安全、国家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和粮食安全都可能形成壁垒。二是规则的脱钩和挂钩之间,大国的战略博弈也是在加剧的,如何避免形成一个世界、两种规则的局面,中国在疫情结束以后,要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建设,不仅在公共卫生和健康、生物文明和环保,保障公共安全和反恐方面,加强我们和国际高标准的对接,而且在推动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也应该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三是产业在脱钩和挂钩之间,也会出现越来越激烈的大国的战略博弈。也就是如何避免形成一个市场、两种产业链的局面。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在疫情结束以后进行通盘考虑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疫情结束以后,中国会发生什么新变化?我个人认为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疫情结束以后,科学、技术、人才和创新将变得更加重要。第二、疫情结束以后,推动公共卫生和社会治理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的现代化,将会变得非常重要。第三、疫情结束以后,武汉的战略地位以及武汉、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也就是中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有可能成为新的战略支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疫情结束以后,真的可能会改变世界,也改变中国。谢谢!
新闻推荐
比起买不到游戏机和游戏盘,在这一次的动森热潮中还有一群人的处境更加尴尬,他们就是入手了国行版NintendoSwitch的玩家。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