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货不贵”激发了消费社会的活性
物美价廉,是“市场有效”最基本的模型推演,也是“市场失灵”最有参照价值的反证。无法实现物美价廉这个“终极图景”的市场调剂,就是低效的,甚至是失败的市场运作。
当然,在理论上是这样,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场景却是“南方柑橘积压腐烂,北方柑橘成贵族水果”,很多产品产销两端严重脱节,相互找不到对方的存在。什么原因?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产品成长故事”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些心酸的片段,而这些片段无一不与“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有关。其实,市场经济发达与否,说白了就是对信息对称和储运效率的考验。
最近,我们频繁听到一个行业现象,叫做“好货不贵”,这个词就是物美价廉的同题表达,而且更多是出自拼多多平台的一系列活动中。4月23日,泉州市与拼多多共同启动“海丝精品·好货不贵”线上产业直播节。这个活动全程其实就是对于“好货不贵”形成现象级输出的最直接推动。
据了解,泉州是有名的网络零售聚集区和网货供应地,但受国外疫情蔓延影响,全产业链眼下尚未全面激活,当地希望通过与拼多多的深度合作,把内外贸市场结合起来,以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其实,泉州目前面临的“出货压力”更是很多沿海港口城市,尤其是以外贸出口作为主打产业的城市的共性问题。为什么通过“好货不贵”就能打开症结呢?其实,这又回到我们开始提到的信息对称问题了。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崛起,关键就在于戳中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痛点,通过平台这样一个市场供求信息的集散地,完好、快速而且精准地实现供销两端的“牵手”,同时通过压缩中间环节的成本加成和利润分割,实现了高品质商品迅速占据价格优势——
一方面,生产方货物出手,另一方面消费者“得了便宜”。由此看来,我们目前越来越司空见惯的以产业直播为代表的“好货不贵”,其实背后是对一个完整市场配置体系的完善。很多参与过直播形式的地方政府,都已经认识到,平台直播等,不仅仅是简单的“带货”,更是在于激活整个产业带的供需链路,以市场化反应为产业提升带去最大动力。而消费品供应链体系一旦成熟,那就能吸引更多电商运营人才、直播人才以及供应链企业加入,很容易形成聚集效应,并且引燃全社会的消费热情。
由此而言,“好货不贵”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商家的营销,更是一股激发消费社会活性的平台力量。据说,5分钟卖掉15000 支口红的“李佳琦经济学”,就是高举消费主义大旗的时代最醒目标签。而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电商平台造就的零售新场景,是如何潜入一贯沉默的下沉市场,让一个小镇青年,用低成本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的需求和生活品质,这或许才是其真正的社会价值所在。林成芳
新闻推荐
曾女士的微信被限制登录。本报讯(记者申艳)市民曾女士不止一次参加街头“扫码”送礼品的活动,她原以为那是很平常的事。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