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搏击风浪中强筋健骨 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综述
□本报记者胡利龙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给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越是艰险越向前。大战大考面前,全市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力克服疫情影响,进一步化危为机、练好内功,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精准推进复工复产复市
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车间里,一个个产品顺利下线;车间外,一辆辆物流车整装待发。在黄山天目薄荷药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每天忙着赶制订单产品。企业各项经营指标稳步回升,呈现较好发展势头。
“此前,正当我们为流动资金临时紧缺而发愁时,屯溪区税务局干部第一时间辅导我们申办相关增值税增量留底退税,不到3天时间,67.28万元的退税款就打到账户,用这笔款,我们及时抢购原料,保证了生产正常运转。”公司财务经理金胜昔高兴地说。
疫情之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影响甚为严重。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抓好中央和省各项援企惠企政策落实的同时,结合实际,出台了黄山市支持中小微和文旅企业发展的措施,从资金信贷、减轻税费、稳定就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截至目前,累计拨付涉企资金7700多万元,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社保缴费等2.4亿元,“真金白银”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恢复生产经营。
面对疫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推进全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2月初,黄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三返”、保供稳价工作组。2月6日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9个“深化企业服务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服务小组,向527个重点企业、315个重点项目选派472名驻企联络员和公共卫生指导员,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2000多个。先后举办茶业、工业、文旅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对接企业880多家,对接金额197.18亿元。各地突出“四重一小”导向,深入实施“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制定问题与需求清单,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积极破解制约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物流等方面的“堵点”“断点”“难点”,有力有序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活动的一体两面,同频共振、协调发力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在推动生产有序运转的同时,黄山市进一步在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市场需求上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旅游市场方面,黄山市开展了致敬“最美逆行者”公益活动,针对全国医护工作者发布门票免费政策,在全国产生广泛而积极影响。同时,有序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开展岗位培训,提升服务品质,着力练好内功,为旅游复苏打下坚实基础。
得益于精准施策,一季度,全市外贸市场好于预期,完成进出口总额29983.36万美元,同比增长8.11%,增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针对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的趋势,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加大精准帮扶,帮助企业保市场、保订单、保份额,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出口转内销行动,全方位拓展国内市场。
内贸流通上,黄山市一方面推进线下复商复市,另一方面培育壮大线上消费和新兴消费增长点。特别是在春耕生产、春茶销售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带头开展“直播带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纷纷试水网络营销、直播销售,线上农产品销售总额3.7亿元,3月份网络零售额环比增长157.7%。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将围绕餐饮、家电、汽车等重点领域,组织企业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引导传统商贸嫁接电商模式,推动生鲜、商超“触网”和餐饮零售化,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依托重点企业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培育集夜食、夜购于一体的综合夜“销”圈,着力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营造一批标志性夜经济消费场景,繁荣“夜间经济”,扩大消费需求。
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
4月23日,青网科技控股集团黄山青云新经济产业园在高新区园区正式开工,将围绕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青年人群的生活休闲需求,打造成集文创办公、院落办公、灵动办公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发展区,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现代服务业产值10亿元、税收5000万元,有力推动黄山市互联网经济产业翻开崭新的一页。
在徽州区昌盛路西侧,黄山现代物流园项目建设紧张有序。该项目总投资2.56亿元,占地面积100亩,计划新建智慧仓储中心、配送档口、零散货分拣配送区、信息化平台中心、综合办公楼及相关附属设施,建成后可实现年货物吞吐量330万吨,成为徽州区乃至全市重要的物流综合服务中心。
围绕重大项目“双进双产”、城乡建设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市领导联系、定期调度、招商预审等工作机制;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推行网上审批、网上评标,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办理”,项目土地出让前期工作、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27天和20天;全面落实“四督四保”、项目“集中开工”机制……
从加快项目落地、实施到保障推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市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带动形成更多有效投资,有力支撑了经济运行。一季度,新开工项目36个,31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亿元。3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增速比1—2月份加快42.3个百分点,带动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4%,居全省第一。其中,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9%和22.7%,高于全省平均20.2、36.3个百分点。
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为项目建设提供源头活水。疫情之下,中央和省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释放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资的鲜明导向。黄山市及各区县均成立项目谋划领导小组,不失时机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申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162个、总投资139.1亿元;入库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25个、总投资91.3亿元,项目个数占全省10.8%。聚焦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精准开展“不见面”招商,新签亿元以上项目38个,到位资金90亿元、增长8.1%。
理性客观来看,疫情同时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黄山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项目规模不大,能够牵动全局、成长潜力大的项目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总量规模小,尤其战新产业、高新产业发展不足,使得支撑经济恢复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薄弱。
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目标,出台高新、战新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聚焦数字经济、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招大引强培育增量、转型升级优化存量、前沿导向提升质量、产业整合壮大总量等关键路径,实现高新企业和战新企业倍增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效益;出台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梳理出茶、绿色食品加工、天然饮用水、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等14个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品牌打造和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3月以来主要指标恢复增长
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和全国全省一样,黄山市GDP、财税等主要指标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
但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一系列援企惠企政策的有效实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加快推进,3月以来,黄山市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增长,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不断显现。
具体来看,3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增速比1—2月提高25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2.6%,提高28.5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1.3%,提高28.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提高42.3个百分点;限上消费品零售额下降8.4%,降幅比1-2月收窄10.9个百分点。一季度,省反馈的17项季度重点监测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贸进出口、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等7项指标实现正增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率先在全省实现“转正”。
先行指标回升或降幅收窄。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大幅回升,达到52.0%的扩张区间;公路货运量跌幅比1-2月收窄13.2个百分点;人民币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增长14.1%;制造业用电量增速由负转正,比1—2月提高20.2个百分点。
疫情影响下,全市基本民生有效保障,开展线上“春风行动”,城镇新增就业6327人、占全年目标30.1%,就业人口比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2.8%。市场监测显示,主副食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
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在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加快恢复,企稳回升态势明显,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以必胜的信心攻坚克难,以敏锐的眼光抢抓机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上半年“双过半”、全年夺胜利的目标而继续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曹群莉
短评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和全国、全省一样,黄山市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但降幅也在收窄,在疫情严重冲击中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稳”是大局,“保”为底线。只有千方百计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才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进而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当前,经济发展有困难、也有机遇,关键看我们的工作怎么样。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实体经济抓精准帮扶,聚焦项目建设抓时序进度,聚焦融杭接沪抓招商引资,聚焦政策导向抓谋划争取,聚焦扩大消费抓旅游复苏,聚焦要素保障抓优化环境,围绕“六稳”和“六保”每一个具体目标,把握内涵,周密部署,真抓实干,确保主要指标“半年双过半、全年夺胜利”。
新闻推荐
奢侈品牌加速全渠道布局步伐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郑少玲日前,有媒体报道爱马仕广州太古汇店重装开业当天销售火爆,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