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上大学为职业“补课”
据媒体报道,《上海市家政服务条例》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事家政服务的“阿姨”也能落户、上大学,成为其中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政策让我觉得很有归属感,也有了今后奋斗的目标”——政策释放利好,让家政服务从业者更有获得感。
提起家政服务,人们往往联想到保姆、保洁、月嫂等从业人员,认为家政服务是低门槛、低含金量的工作。但现实是,家政服务“遍地开花”,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由于社会需求增长迅猛,包括月嫂在内的一些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薪资水平水涨船高,甚至出现重金难求的局面。但与家政服务业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不相匹配的是,高素质的家政从业人员短缺。
一个职业分工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知识型劳动者,也需要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家政服务从业者是技能型专业人才,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家政服务市场呈现需求多元化、服务快餐化、消费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家政服务正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费者诉求更加差异化、多元化。但市场供需之间的脱节与断裂,导致消费者为家政服务支付了高昂成本,却难以享受到高品质服务。
市场有需求,就必然会有资源配置和供给;家政服务业有如此强烈的社会需求,就需要保障人才供给和质量。如何提升人才质量?这离不开教育。“阿姨”上大学,就是为职业补上教育课。这不仅符合家政服务从业者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纵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保持产业活力的重要前提。
通过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强化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同时进一步畅通家政服务业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通道、就业通道和上升通道,才能为家政服务产业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此外,在提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声誉与社会认同、完善相关保障等方面仍需要更多探索。
(张冬梅)
新闻推荐
新华社广州4月29日消息,28日,某洋快餐企业在上海、广州、深圳三地开启“植培”鸡块试吃活动。4月中旬以来,另外几家国际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