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Made In China”何去何从?
□新望
2008年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过度全球化。比如英国提出再工业化、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自己制造业的内循环。那么,中国制造业的内循环怎么建立?其实,中国制造本身就有内循环的基因。中国是全类制造,制造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这是从计划经济年代就慢慢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基础。
但中国制造业若想再上一个台阶,不建立内循环为主体的现代经济系统不行。我国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元器件的自给率仅为1/3。疫情之后又将面临着外商回迁,产业链断裂的可能。撤走很可能都是“卡脖子”的产业,这倒逼着我们去补链,而这个过程也是从价值链底端走向价值链的中端和高端的过程。
面对高新技术制造业面临西方打压,传统制造业面临东南亚追赶,国内的制造业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的局面,能不能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向基于内需和国内超大市场的内循环为主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有科技教育的支撑。我国在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9%,而美国是2.79%,北欧国家是3%,日本是3.4%。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科技教育的发展涉及创新氛围的培育,美国的科技教育交流正在去中国化,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是以牙还牙,还是以更大的开放力度和胸怀去克服去中国化?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允许那些藐视政治正确人拿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前程开玩笑。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仍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自主创新,绝不是完全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是有边界的。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轻言放弃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譬如荷兰的ASML光刻机,有上万个零部件,都是来自全球各个领域包括曝光、照明、镜头、硅片、传输、粘合、减震等等细分行业的顶尖供应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全部囊括,也没有必要全部囊括。
“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是大战略,也是底线思维。落实这一大战略和底线思维,需要大格局、大智慧。这既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发展阶段转换的必经之路,中国制造业必须首先适应这个转变,才能引领这个转变。(原题《内循环为主体,MadeinChina怎么办?》,有删改)
新闻推荐
智能音箱、智能翻译、智能客服……人工智能大热的当下,智能语音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当这项技术成为电话销售行业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