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章言该:中国要不要扩大内需,着力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消费?丨建言“十四五”

界面新闻 2020-10-15 11:41

本文主要观点:

1.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后,中国出口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了很多大规模的内需刺激政策,投资和消费增速依然不断下台阶。那种认为中国内需不差,所以不需要再出台政策来引导国内需求的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

3.双循环战略格局下,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但不能再走地产和基建的老路了,只能依靠消费。

|

章言该 (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从9月中下旬起,市场就开始讨论十四五规划会带来哪些投资机遇。在构建双循环体系的大背景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内需,大概率将是十四五规划要着力解决的难点。

中国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没有人会反对这一观点。且不说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存在较大短板,即使在应用科学领域,中国也更多是集中在有规模经济效应、依赖人口规模的行业,比如电子商务、共享单车、中低端手机制造等。而高精尖产业,比如芯片、光刻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则是中国人心头的痛。因此,预计十四五时期将通过资本市场、产业政策等方式,弥补自主创新的短板。

对于扩大内需,各方的观点则没有那么一致。多数观点认为应该继续通过政策引导来扩大内需,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内需并不差,而且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已经降到健康的水平之内了,没有必要把扩大内需对冲出口下滑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来执行。

在具体分析前,笔者先表明个人观点。那些认为不需要继续扩大内需的观点,论据并不充分,毫无疑问中国应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但是需要把着力点从固定资产投资转向消费。

下面来分析原因,说清楚以下四点就够了。一是为什么对中国而言外需很重要。二是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出口面临的外部环境变了,这也是提出双循环的原因。三是中国的内需并不强,而且这还是各类扩内需政策实施后的结果。四是搞固定资产投资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须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内需的着力点。

先来看外需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两个重要时点。由于长期实行工农业剪刀差,压低农村福利,为城市工业部门提供低廉的原材料,加上廉价劳动力和利率管制下的廉价资金,在地方政府GDP竞争考核下,工业部门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但廉价要素投入会导致企业多生产,也会让家庭部门的劳动性收入被压制,从而影响国内需求,结果是工业发展起来后不久就出现了产能过剩。

这个时候,加快融入世界,打开世界市场,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确立了要扩大出口规模、利用好国外市场、获取外汇盈余的战略。2001年中国经过多年的艰难谈判后正式加入WTO,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部署。它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有目共睹,以工业为例,200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但用了不到10年时间中国就超过美国了。

外需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能简单看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差额占GDP的比例。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的GDP为100,其中净出口为10,出口为90、进口为80,和出口为10、进口为0,两种情形从GDP核算角度看,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一样,但显然外需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天壤之别。

2007年到2019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例,从8.7%大幅下滑到1.5%。但同期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只从34.6%下降到17.3%。这说明中国经济对外需仍然有很强依赖,而且这种依赖比GDP核算所显示的要强得多,不能因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之比降到了1.5%,就认为外需不重要了。

另一个数据是,根据2017年商务部部长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透露的,外贸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8亿人。当年全国就业人口为7.8亿人,有23%的就业岗位来自外贸,这表明出口对国内就业也至关重要。

其次来看逆全球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从经济的角度看,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以美国为例,2019年美国企业来自海外的利润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来自美国本土的利润规模,相比于2014年的高点下滑了18.2%,只相当于2006年的水平。而2006年到2019年,美国企业来自海外的利润增长了1.1倍。

但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并不能均衡惠及每个全球化的参与者。在经济精英享受跨国生产和跨国销售所带来的高利润的同时,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可能是由于分配不均,亦或是由于产业外迁导致失业等原因。政治精英为拿到选票,迎合占社会多数的底层,选择性忽视全球化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将自身经济出现的问题甩锅给全球化,煽动民众反对和逆转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和政治上逆全球化互相强化。

这就是中国未来将面临的外部环境,而且很难逆转。对中国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外需没有那么好了,出口没有那么顺畅了。

我们再来看国内需求到底怎么样。外需靠不住了,自然需要内需来托底经济,这也是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但国内需求真的像一些观点说的那样并不差,并不需要政策来引导和刺激吗?

在分析经济的时候,一般把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看成是内需,而且通常更关注名义增速。但想要了解内需的真实情况,需要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举个例子来方便理解,假设今年苹果5块钱1斤,现在手上有100块钱,可以买20斤。到了明年,名义收入增加后用来买苹果的钱也增加到了120块,但这个时候苹果涨到了10块钱1斤,120块只能买12斤了。买苹果的钱从100块涨到120块,因此苹果消费名义上增加了20%,但消费量从20斤降到了12斤,实际消费增速是-40%。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内需的实际增速,2009年到达高点后,到现在基本一路走低。衡量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速,从2009年的16.9%下降到2019年的6.0%。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同比增速,从2009年的35.5%下降到2018年的0.5%,2019年有所反弹,但也只有2.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更为重要的是,内需实际增速的这种下滑,还是在实施各种扩内需政策之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光有居民消费,还有政府和央企国企等企业的实物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如此,既包括了由民企主导的制造业投资,也包括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出台了几轮大规模的刺激内需政策,但也没能阻挡内需一路下滑。

有两个指标,可以衡量扩大国内需求政策的力度到底有多大。一个是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债务之和比上GDP,能够衡量政策刺激后,举借债务用来消费和投资的规模。中国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的141.2%飙升到2019年的245.4%。新冠疫情发生后,今年2季度更是上升到266.4%。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

另一个是财政支出规模。扩大内需的政策通常由政府主导,各类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最重要。这两项财政支出的规模,从2018年的3.8万亿提高到2019年的21.5万亿,同期占GDP比例也从11.9%提高到21.7%。可见,政府需求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都在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财政部,国家统计局

在扩大国内需求政策力度这么大的情况下,内需增速也一路走低。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内需的情况会更糟糕。因此,那种认为国内需求并不差,所以不需要扩大内需政策的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逆全球化后,无论是托底经济还是稳定就业,亦或是创造需求来保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都需要扩大国内需求来实现。

最后来看新形势下,如何扩大国内需求。长期以来扩大内需,基本是围绕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的,包括放松地产调控和加码基建投资。这种老路对经济的提振作用越来越小,副作用却越来越大,最典型的是债务风险。

未来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更多向依靠消费转变。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一些长效机制才能够实现。一是坚持房住不炒,2016年四季度以来,全国层面的地产调控都没有放松,未来再放松的概率也很小,地产黄金期已经过去了。二是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包括压缩政府支出和减税降费等。三是多元化居民收入渠道,比如发展资本市场增加投资性收入等。

最后总结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出台了很多扩大内需的政策,但并没有阻挡内需下滑的步伐。逆全球化背景下,扩大内需变得更加重要,但不能再走地产和基建的老路,而是要依赖消费,这需要建立诸多长效机制才能实现。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新闻推荐

美“抗疫”医药接连受挫 强生、礼来两家公司相继暂停临床试验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制药企业礼来公司13日宣布,因潜在安全原因暂停一项新冠抗体疗法的临床试验。礼来公司没有透露暂停试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