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十条”让本土科幻电影迎来黄金机遇,科学家、电影学者、电影创作者展开跨界对话 华语电影如何开拓科幻“新宇宙”?
①《被光抓走的人》剧照。
②《流浪地球》剧照。
③《上海堡垒》剧照。本栏均由受访者供图
听科学家解析科幻电影里的科学设定
“在共同的未来的视觉化构建和想象之中,中国人身居何方?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去描绘的愿景。相信年轻人会从这样的愿景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和方向,也许在未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把这些愿景变成现实。”编剧张小北这样描述科幻电影。
国内电影人正在开拓科幻“新宇宙”。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国产科幻电影成功“出圈”,不仅折射出国产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实力,也拓宽了中国观众对于科幻题材电影的接受度。据万达电影新近发布的片单,几部科幻影片赫然在列,如改编自雨果奖获奖小说《北京折叠》的《折叠城市》,郭帆监制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还有陈思诚导演的《外太空的莫扎特》。
业界认为,科幻电影对于开拓中国电影工业的“想象力消费”空间,对于国民提高科学素质,加强理性精神,对于青少年一代喜欢科学、热爱想象的引导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好奇心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源动力,也是科学发现之母。科幻事业和产业是创造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工程,面向未来大力发展科幻事业和产业、营造科幻产业生态,是在全社会培育好奇心土壤的基础性工作。”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说。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刘长欣王诗堃实习生朱嘉祺张琦梦
11月1—2日,第五届中国科幻大会将在北京举行,推动“科幻十条”贯彻落实是本届大会的重要内容。今年7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或“科幻十条”),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邀请科学家、电影学者、电影创作者展开一场围绕国产科幻电影有哪些想象空间的跨界对话。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学雷,是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旭光,近年一直大力呼吁发展科幻电影和相关的想象力消费电影;编剧、导演张小北,是科幻电影《拓星者》的导演,其执导的另一部科幻片《星门深渊》也即将开机。
专家们认为,“科幻十条”的出台,对于科幻电影的创作生产乃至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是重大利好。随着扶持政策和细则的落地,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将迎来重要机遇期。
1科幻电影增加想象的维度
南方日报: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您认为科幻电影有利于人们走近科学吗?
陈学雷:科幻和科学当然有很大区别,但前者对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是有帮助的。从电影的角度,过去古装、历史或现实题材相对较多,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有关,但我们也要“向前看”,科幻电影为我们增加了想象的维度。
陈旭光:应该说,科幻电影热在中国的掀起是有意义的,也是颇具“文化症候”的。近年科幻电影引起的观影热潮,说明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思维、想象已经走出了传统中国人的模式,有了更大的想象力空间,这些新人,是科幻电影的主力受众。当然,目前的事实是,科幻远未成为一种类型。或者说科幻与现实联系仍然太过密切,科幻的强度、学理性、想象力远远不足,科学性也非常不足。在创作理念上,我们要鼓励想象力,不要有太多的束缚,当然要符合科学原理。
张小北:我注意到,“科幻十条”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这可以理解为,科幻电影被视为推动中国电影下一步发展的排头兵。中国电影人从五六年前就已经在做国产科幻电影的类型创新了,做一个市场上从来没有先例的类型创新,必然有风险。但我们也从中看到,如果真的能把类型创新给落实下来,市场给予的回报也会是非常丰厚的。
2大场面高科技只是一部分
南方日报:科幻电影通常会花不少篇幅来做视觉上的展示,但国内部分作品似乎在特效制作方面显得有些用力过猛,对于人物的刻画会相对薄弱,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陈旭光:我认为做科幻电影,第一是要按成本的大小分层次做,要根据投资、观众定位来调整电影的美学表现。不要一窝蜂地做大片、大场面高科技。第二,科幻电影也要表现好人,讲好故事。人才是机器、科学、未来世界的主宰,无论时代穿越到何等之遥远的未来世界,基本人性是不变的,如爱恨情仇。千万不要以为有想象力,有高度的工业化技术和充足的资金,就能够做好科幻电影。
张小北:视效大片过去是华语电影发展的一块短板,当我们开始接触尝试科幻这种新类型的时候,肯定是“缺啥补啥”。但人的精力或者说资源是有限的,把精力花在视效上了,人物和情感上会相对弱一些。就好比咱们饿急了会先挑肉吃,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够重视营养搭配、膳食平衡。
这是必经的阶段,科幻电影还得花点时间,重新去找到一个对的方向。但也不用特别悲观,我知道今年有很多科幻电影在筹备,明年、后年又会有一批不错的作品。
3创意取胜的“软科幻”要有
南方日报:曾有导演提出,中国导演拍硬科幻题材欠缺经验,工业化也存在差距,而构建科幻电影工业体系的问题,《意见》中也有提及。
陈旭光:科幻电影制作成本不菲,它可以往重工业电影方向发展,这是科幻电影特别需要视听震撼的奇观效应,特别具有想象力消费的特点决定的。比如太空片这一门类,因为向外太空拓进,高度技术化的视觉奇观效果是必然要追求的。中国的《流浪地球》在高度的工业化方面已有体现,这也是它制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我认为,科幻电影的生产完全可以分层,不宜一窝蜂做像《流浪地球》那样的大片。相反,中国科幻电影中另外一些如《大气层消失》《长江七号》《美人鱼》,包括《被光抓走的人》《疯狂外星人》等,工业性不强,投资不大,中小成本,但以创意取胜,它们也应有一席之地。
南方日报:您执导的《星门深渊》在开机之前通过虚拟拍摄的方式进行动态预演,此种方式对于科幻电影来说有何帮助?
张小北:科幻电影往往涉及到大量的美术和特效,牵一发动全身,会带来很高的试错成本。而虚拟拍摄,是运用虚拟摄影机在仿真环境里完成拍摄,调整只需要在电脑里完成。拍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不是机械生产,不是说所有的元素都对了,组合在一块就是对的。我们尽量把所有的元素在实际生产之前都验证完毕,在现场可以把最主要的精力和成本花在创作层面。
4编剧“开脑洞”科学家来把关
南方日报:《意见》提出,要建立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作为科学家,您特别希望哪些领域的科学知识能被呈现在电影中?
陈学雷:我个人比较喜欢太空题材,很多经典的科幻电影会涉及到太空领域,这从视觉上看起来会比较爽。也喜欢反思人类社会的题材,比如现在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影片。
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的存在,也许能给从事科幻创作的电影人一些接触现代科学的机会,他们可能不知道现代科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有趣的东西。科学家可以为电影把把关,看有没有硬伤。
南方日报:刘慈欣说过,创作人才、科幻影视编剧人才的匮乏,是阻碍科幻电影形成庞大产业的很重要一个方面。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素养的科幻影视编剧人才?
张小北:我认为首先要具备科学通识。第二,要喜欢科幻这个类型,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话才不会灵机一动想出来一个点,结果发现这个点在很多年前就出现过了。另外,也要有专业的电影编剧训练。
陈旭光:我觉得,现在技术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但创意和故事却不是花钱就能立竿见影解决的。像《流浪地球》的核心故事是非常中国化的,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而不是西方式的造一艘诺亚方舟去流浪。所以发展科幻电影很重要的一环是创意、编剧的人才培养问题。
5科幻电影最吸引人的是创意
南方日报:您之前提到,挑选科幻IP的标准有三点,创意、世界观、人物,为什么特别突出了这几个点?
张小北:这几点是目前来说最薄弱的环节。科幻电影最吸引人的是创意,真正的好的创意是非常稀缺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幻电影改编于科幻小说,因为科幻小说已经把很多好的创意想得差不多了。
科幻电影需要有一个自洽的视觉体系,你难以想象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出现一把激光枪。一个好的世界观,就好比平行宇宙,当你进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是对的,都是能够逻辑上自洽的。
南方日报:如果您担纲科幻电影的科学顾问,更希望影片在哪些方面必须要符合科学原理,又有哪些方面可以适当放松要求?
陈学雷:首先逻辑上要自洽,不苛求百分之百符合科学原理,但不能有太多明显的虚假内容。
所有的电影都有一个设定,要自圆其说,否则拍摄的逻辑就不自洽,看起来就不舒服。为什么找科学顾问?顾问能看出哪个地方有隐含的不自洽。另外,科幻片还是会希望它有一种现实的逼真感,这种逼真感给人带来一种和魔幻片不同的体验。
但对科学原理的宽容度与影片的故事和整体风格有关。《星球大战》中,无论角色到哪个星球上去,走来走去都没事,但我们知道,不同的星球的重力是不一样的。但是整个影片基调不是强调很真实的风格,所以你就不用去仔细挑这种毛病。反过来说,像《流浪地球》风格比较逼真,这时如果有不太真实、不太科学的地方,就会看得比较别扭。
新闻推荐
原标题:承诺年收益18%至24%未如期兑付湖南明天集团的“明天”在哪里每经记者于垚峰湖南摄影报道每经编辑张海妮想获得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