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模型 南邮这个科研团队助力罕见病药物筛选
在海量的分子数据库里,AI就像个“捕捞达人”,能迅速找到对罕见病治疗具有潜力的有效化合物。最近,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研究团队开展了“罕见病的AI新药筛选方法与平台开发”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缩短罕见病新药研制周期。
罕见病,是指那些发病率低、患病人数少的疾病。资料显示,全球大概有4亿左右的罕见病患者。这意味着,每30个人中,可能就有1个人被罕见病折磨。
目前,罕见病的种类已远远超过了7000种,但仅有5%的罕见病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批准。
澎湃新闻了解到,该项目搭建了一个针对罕见病药物分子虚拟筛选的平台。该平台基于已有的小分子活性数据,利用新型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筛选出有效的生物分子,来促进相应类型的罕见病后期药物研究。
简单来说,该平台能够扩大对罕见病治疗可能有效的化合物搜索范围,加速新的有效潜在药物分子的预测,降低研发时间和人力成本。用户登录平台后,只需要选择模型,输入相关的分子式以及用户邮箱,就能得到相关的预测结果。
一般来说,在药物研究的前期,研发人员要去海量的化合物分子库里搜索,逐一进行实验测试,找到对重要靶标有作用的分子化合物。“这是现代药物设计临床前必经的过程,找到有效化合物,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子改造和生物实验。”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的吴建盛老师说。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平台,药物研发人员可以扩大有效化合物的搜索的范围,减少进入实验阶段的化合物数量,缩短罕见病药物的前端研发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如果能充分应用于新药设计的研究,将大幅降低药物研发机构对罕见病的的研发成本和周期,也会吸引更多人来关注罕见病的药物研究。”吴建盛说。
资料显示,一种药物从筛选到成功上市,平均需要10余年的时间,研发成本更是高达近3.5亿美元。此外,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淘汰率高达90%。
其实,国外相关的药物筛选平台很多,不过一般都是各大药企和机构持有自己相应的数据,这些数据比较敏感,涉及各种数据样本、个人隐私等,很少会对外开放。所以,罕见病的药物研发一直缺乏广泛的有效数据。
当然,目前国内也有较多的药物筛选平台,不过大部分都是通用型平台,很少有专门针对罕见病的。对于罕见病有效治疗的药物分子筛选以及研究,在国内也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目前,该项目平台还在研究完善阶段。(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江阳职高和江南科技产业园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三元共育 创新培养高质量职教人才
□本报记者刘校宏2019年5月,由江阳职高和江南科技产业园共同建设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园区实训基地)正式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