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智能 唯独眼镜不行
厂商最不想看到却最难避免的,就是让智能眼镜成为手机的第二块屏幕。2021-09-24 07:30· 微信公众号:FN商业 王叁
曾经有人用“堪比贩毒”来形容眼镜行业的暴利,随后遭到从业者的联合怒怼:既然暴利,你咋不去?
“你行你上”式的辩论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却巧妙地把论点转移到对方“行不行”上面。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行,习惯了改造传统行业的科技厂商更是如此。
那为何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款横扫市场的智能眼镜?
元宇宙的入口
在上周苹果发布会的前一天,小米抢先发布了一款探索版智能眼镜。这款不知何时量产、甚至不知能否量产的概念产品,意在狙击“有可能”发布的苹果AR眼镜,也顺便借势元宇宙的东风。
但今年的苹果发布会没有One More Thing,这感觉就像一路猛跑赶上了末班车,结果末班车停运了。
苹果发布会几天后,再度入选《时代》杂志“年度最具影响力百人名单”的库克意气风发,在接受该杂志专访时毫不掩饰对于AR的憧憬:“AR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叠加,非但不会分散人们对真实世界和人际关系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与合作。”
但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及这是否就是时下最火热的“元宇宙”时,库克没有借坡下驴,而是一脸拒绝:“我不会滥用流行词,这不是元宇宙,这只是AR。”
这与当前科技圈的盛况格格不入,毕竟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
今年3月,Roblox上市成为“元宇宙第一股”后,市值翻了十倍不止,彻底引爆了元宇宙的概念。
在元宇宙尚无准确且严谨定义的情况下,各大巨头已纷纷全力出击,重演了三年前区块链行业的盛况。
游戏元宇宙、社交元宇宙、办公元宇宙,科技巨头们将元宇宙的概念引入各行各业,大有移动互联网横扫一切的姿态。
简约而宽泛地讲,元宇宙是一个虚拟时空间的集合,由一系列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互联网(Internet)所组成。
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AR眼镜可以作为元宇宙的入口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AR眼镜是专门为了元宇宙而生的,也不意味着元宇宙概念火了,就要对AR眼镜行业拔苗助长。
AR眼镜,或者说智能眼镜,还不是成熟的果实。
暴利的行业
医疗圈和投资圈曾流传过同一句俗语:金眼银牙铜骨头,用来形容三条遍地金银的赛道。
拿下榜首的“金眼”赛道上,眼镜市场的消费需求最为广阔。
2020年6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眼健康白皮书》,其中提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大学生总体发生率超90%。”
目前,我国近视人口总数约为7亿,这几乎达到总人口的一半。如此庞大的基数,为“薄利多销”提供了充足的土壤,而眼镜又绝非“薄利”的行业。
去年9月,央视财经曾经报道过眼镜行业的成本:一副镜片成本只需10元,眼镜架也只要30元。
一副出厂总价不过百的眼镜,在经过采购者、经销商、眼镜店几个环节后,零售价格通常能达到几百甚至几千元。
这样一个市场需求广阔、利润空间极大的行业,却成为了智能化的漏网之鱼,显然不是科技企业不想赚这份钱。
以同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系列的手表为例。
2019年,Apple Watch的出货量首次超过整个瑞士钟表业的出货量。只用了短短五年的时间,Apple Watch的销量超过了3000万,而作为手表的发源地,辉煌了百年的瑞士钟表品牌总出货量只有2110万。
这只是苹果一家的手表销量,其他手机厂商或者智能设备厂商,也都已经推出了形态成熟的智能手表产品。
智能化改造传统行业时,不留情面,不可阻挡。
而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扫地机器人、智能洗碗机还是宠物智能硬件,相比于创造新需求,智能化更擅长在原有需求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多利多销”的眼镜行业,无疑是智能化的天然土壤,却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难在何处?
以小米此次发布的智能眼镜为例。
小米将这款智能眼镜定义为一种全新交互方式的智能穿戴终端。在其宣传片展示的场景中,导航功能、显示通知、双击眼镜腿拍照、随时随地翻译外文等功能,更多是锦上添花,很难说是雪中送炭。
这款眼镜真正的亮点被大部分人忽略:普通眼镜的形态,仅51g重。
在考虑外形设计之前,科技改造眼镜行业的真正门槛正是在于外形和重量。
当一款智能可穿戴设备出现的位置不是手腕,而是在“心灵的窗户”之前,就天然带有装饰的需求,而且是不亚于矫正视力的强需求。
近日,Facebook和雷朋眼镜合作推出了一款智能眼镜,能拍照、录像、打电话。
对于这款新产品,扎克伯格野心不小:“Ray-Ban Stories只是Facebook改变人们与设备交互习惯的开始,未来的技术世界将不再是以手机为中心。”
与其他几款实现了量产的智能眼镜类似,这类智能眼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沉。有调查结果显示,最理想的眼镜重量是在30克以下,超过50克就会有不适感,很难保持长时间佩戴。
智能化功能与重量之间的权衡,是最难的选择题。
小米眼镜将重量控制到51g,是通过“光波导技术”减少了设备体积重量。这种技术是让光波导镜片用光栅结构经过无数次的扩散反射,最终将光“逆转”180°,进入眼睛。
但是光波导技术的落地较难,尚未达到量产的程度,从根源上决定了这只是一款“秀肌肉”的产品。
小米将这款智能眼镜定位于独立终端,而不是手机的第二屏幕,这就意味着独立的运算系统,以及支撑此系统的电池模组。小米公布的数据显示,这款智能眼镜总共集成了497颗微型传感器。
在对尺寸和重量锱铢必较的情况下,加入何种功能、如何美化外观,显然都是“张飞绣花”式的难题。即使小米这款难以量产的秀肌肉式概念产品,单从功能展示方面看,也依然没有达到用户对于“智能化眼镜”的预期。
技术的难题之外,还要考虑“存在意义”的命题,关键点在于应用场景。
拍照、翻译、导航、通话,目前智能眼镜最易触达的几大核心功能,几乎都是手机或手表可以实现的功能。厂商最不想看到却最难避免的,就是让智能眼镜成为手机的第二块屏幕。
结语
硬件厂商的终极愿景,是让智能眼镜成为智能手机的替代品。
但没有一个核心需求倒推技术升级,智能眼镜就只能存在于概念中,即使量产也很难爆发,因为爆发之前还要考虑产能、价格、外观和实用性等市场层面的问题。
这与元宇宙当前的情况十分相似,未来还未来,先不要过于乐观。
新闻推荐
来论自从设立“丰收节”,广大农民朋友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不少地方的农业局、商务局、旅游局、新农办、扶贫办、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