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去,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怀旧?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约翰·博伊德
译者:张迪衡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8年4月
我们之所以要来讨论时间,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欧内斯特·贝克尔所提出的“人类的心底都有着对死亡的恐惧”。
贝克尔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而在45年之后,我们在如何应对死亡的恐惧,或者更加技术化地来说,在如何科学地认识时间,继而提升我们与时间成为友人的可能性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无意义的忙碌、超越界限的焦虑和难以调和的矛盾,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基调。
面对这些浮在表面的困境,斯坦福荣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首席学术助理约翰·博伊德博士,试图用一本《时间的悖论》来给我们答疑解惑。本书的副标题叫作“关于时间的科学”,内容的核心隶属于时间心理学的范畴。所以,《时间的悖论》更像是一本披着心灵鸡汤外衣的科普著作,既希望恪守专业论述的原则,又希望提供更富实操性的改进策略。
毫无疑问,这样做存在不小的风险:保守的读者会认为内容战线拉得过长、太飘,功利的读者则可能会觉得论述不够精简——为什么就不能把有效办法浓缩在一页纸上呢?以及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测试题?
不过,在我看来,两位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编织了一个立体化理解时间的认知框架,对于我们重新理解过去、当下和未来都颇有益处。新知常常不具有针对焦虑的神奇疗效,但至少能让我们意识到忙碌的局限。《时间的悖论》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好书。
掌握了过去的人,也掌握了未来
大体上,时态都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津巴多和博伊德对时间的划分也不例外。但是,“掌握了过去的人也掌握了未来”,就个人而言,对往事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感受、幸福乃至人生成就。对许多人来说,童年的阴影和创伤,成了他们一生难以抹去的隐痛,那些不美好的回忆永久性地植入了他们的脑海,不定时地刺痛他们。
然而,津巴多和博伊德却指出,我们脑海里的过去,其实一直在被重构,记忆中的虚假部分也十分值得重视。心理学家洛夫特斯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将兔八哥放进一份迪士尼的广告册,最终显示16%的受试者都表示自己记得在乐园中跟兔八哥握手的情节。但事实上,兔八哥的版权属于华纳兄弟,与迪士尼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兔八哥不可能出现在迪士尼乐园。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的童年的确遭遇了重大的创伤,我曾目睹父母的冷战,或曾被隔壁邻居性侵,这些记忆千真万确,没有一丝虚构。为此,两位作者继续指出,这其中依然存在我们选择性记忆的问题。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确定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我们对过去的态度,则可以左右我们对过去的看法。
那些被忽视甚至被性侵的孩子,相对于他们的糟糕经历,他们对过去消极的态度会让他们不断重复陷入痛苦之中。过去发生了什么,和我们如何看待过去,这的确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同样的苦难,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塑造的人也许是完全不同的,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体对苦难的态度。
津巴多和博伊德将人对待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观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积极的怀旧时间观、消极的怀旧时间观、当下的宿命主义时间观、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未来的时间观和超越未来的时间观。面对过去,我们以怎样的态度进行怀旧,这是一个问题。
时间观不同,世界亦不同
津巴多和博伊德提出的六种时间观十分简洁,用这一认知方式去重新理解世界,能发现不少新意。譬如,在热恋期,你会觉得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变得不再重要,而当时光流逝、魔力褪去之后,你的耐心又将重新得到考验。这是因为你在遇见她之后,既没有共同的过去,也没有进入未来,当下热恋时期的激素变化,紧张感的萦绕,加剧了你们以当下为中心的时间观。
但是,相对而言,女性更倾向于以未来为导向的时间观,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以当下为中心的享乐主义。这两种时间观的差异,也是影响双方关系持久度的重要变量。假如双方长期存在时间观的巨大差异,那么维持这段关系的难度就会非常大。
在《时间的悖论》中,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来讨论“如何轻松迈向财务自由”。作者并没有能够提供一夜暴富的捷径,而是始终围绕时间观在展开论述。例如,“今天是开始投资最好的时间”、“时间比时机更重要”等等,都在告诉我们那些正确无比却违背人性的道理。
当然,作者还是给了我不少信心,那就是“聪明与富有无关”的结论。因为聪明人会过于自信自己选择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时机,更可能因为高估自己的赚钱能力而刷爆信用卡,而一般人只要能够坚守指数基金这一低门槛投资领地,同时避免超额消费,就有很大可能成为富人。的确,“从容不迫的时间感本身就是一种财富的表现”,在财务自由方面,以未来为导向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讨论未来时间观的时候,作者提供了两种观念,即未来时间观和超越未来的时间观。在本文的开头,我曾说过“死亡”对于我们建立时间观的影响。强烈的超越未来的时间观,则可以摆脱死亡的束缚。作者举了一个恐怖主义的例子来证明:在传统的战争对峙中,如果一方的未来期待被摧毁了,战争也就结束了。二战中的德国、日本都是如此,当他们统治世界的目标被颠覆,也就到了他们投降的时刻。
但是,新型恐怖主义的袭击方式却是超越未来的时间观,那些人肉炸弹与他的亲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生死并不重要。他们都不会认为肉体的消失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相反,他们虔信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分离。这种时间观的存在,大大减轻了袭击者和他们家人的痛苦,也让按照未来时间观来准备战争的西方国家,变得措手不及、无法应对。
快乐的方法:重温、沉浸和享受
不同的时间观塑造了不同的个体,也对这个世界里的爱情、财富、政治、商业乃至战争,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那么,在津巴多和博伊德眼里,是否存在一种最好的时间观呢?假如你追求的是人生幸福,那么答案是有。这种时间观实际上是一种组合,即固定的积极怀旧时间观+适度的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适度的未来时间观。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时间观组合,在遇到不同的文化、场景和思维模式时,都可能会遭遇失灵。不过,在现代科技、商业主导的城市生活中,这样的时间观组合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去矫正一些想法和做法。
作者不乏深情地写道:“不论你为了何种目的而活,时间都会给你三个机会去变得快乐。一个积极怀旧的时间观去带你重温一切你所能记得的快乐时光;一个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带你去沉浸在当下的幸福与欢乐之中;最后,一个未来时间观会带你去为将来的幸福做准备并且享受着期盼带来的欢乐。”
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当你的治疗师要求你不断回忆痛苦,这无疑是在毁掉你的生活。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作者坚持你应该去回忆更多的“正能量”场景。这听起来有点像“快乐毒药”,但假如你能像维克多·弗兰克那样因此“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自我麻痹,而是一种自我救赎。就此而言,学会“重温”的确非常重要。
现代都市人的一大矛盾在于丧失了对当下和未来时间观的调和能力。某种程度上,在孩子的教育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一种“合理的时间观”。对未来的过度看重,使得父母与孩子都不能享受当下。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成了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如此一来,父母与孩子始终都笼罩在焦虑的情绪之中。然而,吊诡的是,假如你不能适度地享受当下,那么你将无法真正拥有未来。
“沉浸”在当下,这是一种能力,也是滋养创造力的土壤,更是赋予你丰沛活力的来源。每年都比去年忙一点,迷信高科技的省时功能,缺乏停下来的能力,最终会剥夺你的当下和未来。这些话不是鸡汤,而是内嵌在时间观中的悖论,只有学会理解时间的悖论,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继而活出我们生命的意义。
□尼德罗
新闻推荐
特斯拉欲在欧洲建厂。资料图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有意在欧洲开建工厂。当地时间7月30日,《华尔街日报》援引政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