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碎片化的电子支付会走向整合么?
创业者可能要更好地思考自己所处的战略位置,才能为下一部分的发展做好准备。2021-04-29 12:03· 微信公众号:墨腾创投 Momentum Works
东南亚已经成为电子支付产业各方逐鹿的焦点区域,而整个支付产业中最激烈的竞争莫过于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的各类支付工具。新兴的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运营方、收单方与基于传统银行卡支付体系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以及转接组织的竞争与合作,使得电子支付市场进入较为碎片化的阶段。
我们就以新加坡市场为例,来简单分析一下东南亚电子支付碎片化程度,以及未来整个电子支付产业整合与发展的潜在方向。
01、传统银行卡支付体系的碎片化与整合
传统银行卡支付体系在东南亚市场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早,大多数市场均具备相对完善的、本地借记卡转接组织与国际卡组织竞争并互补的支付基础设施,譬如新加坡NETS,泰国ITMX与TPN,马来西亚的Paynet等。不同市场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各类支付产品的渗透率。
以新加坡为例,本地借记卡转接组织NETS早在1985年就已经设立,从而开始了基于本地银行发行的借记卡(包含传统ATM卡以及后期与国际卡组织联名的借记卡)的电子支付普及工作。这么多年的努力下来,新加坡现在共有6家银行发行具备NETS支付功能的借记卡产品,全岛有超过12万个各类NETS支付点,基本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所有6家国际卡组织(Visa、MasterCard、Amex、UnionPay、Diners Club/Discovery和JCB)都在新加坡开展了业务。本地银行发行的借贷记卡产品也一般都会同时支持国际卡组织支付功能和NETS功能,即支付行业所说的双标识卡。
目前此类银行卡在新加坡已经累计发行近3000万张。对此类银行卡产品的受理网络相当完善,大多数商户同时受理NETS和主流国际卡组织支付方式。而消费者在商户端消费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喜好,选择通过NETS渠道或国际卡组织渠道支付。
上面提到的基于传统银行卡的支付体系,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快速发展到碎片化再渐趋整合的过程。同样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从2018年起推动统一终端(UPOS)的工作,极大优化了商户侧多终端的情况,并简化了收银员识别不同支付工具的难度。
目前NETS的主流UPOS终端,能够同时受理NETS、Visa、MasterCard、UnionPay和JCB,商户只需要在终端或收银机选择NETS或信用卡,即可直接处理不同支付。根据NETS官网数据,目前已经布放了5万4千台统一终端。通过这一轮的整合与优化,新加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监管的推动解决了技术和运营层面的诸多挑战。
尽管从监管的要求和市场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需要出发,商户端对传统银行卡受理不断地进行整合和优化,然而快速发展的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却带来了新一轮的以二维码支付为核心的碎片化过程。
02、移动支付不可避免地加速碎片化
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工具自2016年逐渐在新加坡兴起,如以发卡端(Payment Services Operator)、所用标准(Standard)以及受理网络(Acceptance Network)等三个维度分析,目前来看,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基于传统银行卡或帐户的电子钱包支付,譬如星展银行(DBS)推出的PayLah!,华侨银行(OCBC)的Pay Anyone,大华银行(UOB)的Mighty等以及中国银联的云闪付等。受理网络一般以统一标准和开环受理网络为主,譬如PayLah!等使用NETS及PayNow标准的二维码,云闪付使用银联标准二维码和受理网络等。
二是广泛的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电子钱包,譬如新电信的Dash,冬海集团的Shopeepay等。受理端(acquiring side)一般会根据自有标准独立拓展受理网络。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应归在这一类里面,但在中国境内同时支持绑定银行卡并通过支付宝和微信自有的规范和受理网络进行支付,兼具一类和三类的一些特点。
三是通过绑定传统银行卡实现的电子钱包支付,譬如最近刚被印度POS公司Pine Labs收购的本地生活平台Fave旗下的FavePay等。受理端一般也会根据自有标准独立拓展受理网络。
由此可见,目前除了传统国际卡组织在进入到二维码支付领域后依旧争取坚持自身的全球统一标准外,其他各类钱包支付工具均使用其自有的一套支付标准并自建受理网络,移动支付市场的碎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另一方面,各市场内不同本地转接组织间“不经意”的竞争,也加剧了碎片化的程度。譬如新加坡NETS与PayNow虽然都由NETS集团负责运营,但是由于业务起源不同,参与使用的银行不同等因素,目前NETS QR与PayNow QR其实是处于竞争的状态,未来如何整合值得关注。
区域内监管机构也逐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市场在受理端都出现了由监管机构和产业各方所发起的一定程度的整合。譬如由金管局和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牵头共同发起并实施的统一二维码标准SGQR(下图展示了SGQR在落地初期所支持的各类支付工具)。
然而SGQR更加注重于前端二维码的整合,并只在静态码领域实施。后端的运营,清算等方面的整合还存在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聚合支付也逐渐发力,譬如PayLah!近期与FavePay达成合作协议,PayLah!可以扫FavePay的二维码进行支付,以FomoPay和LiquidPay为代表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则提供更优的受理端露出和后台清算服务(下图展示了LiquidPay推广的XNAP二维码受理网络在商户端的露出)。
03、挑战应声而起
1. 商户端难以同时支持多种支付工具
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行业各方,无论是传统玩家亦或进入支付领域不久的互联网行业新贵,目前大多在受理面的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包括商户的推广,以及支付手续费(MDR)的补贴等。在新加坡的线下餐饮零售类商户,都会遇到应接不暇的针对各种钱包和移动支付的推销。商户端对于不同支付工具的管理同样面临挑战,很难要求商户或收银员熟知每一项支付工具。
2. 使用量偏低
事实上,任何一种支付工具的受理网络的发展和稳定永远都离不开其发卡端即用户端的支持。收单方靠“花钱”买回来的商户,假如无法获得足够的使用量,大多数的商户最终会选择退出。优质商户或优质使用场景,更是无法直接“花钱”买回来,而是需要足够的使用量去撬动。如果再考虑到市场上零售类商户的自然更迭,持续的受理面建设上的投入显然无以为继。
3. 支付资金来源
基于预付费账户的电子钱包还需解决用户支付资金来源便利性的挑战,即便被市场广泛认可的PayLah!也同样面对类似的问题。而通过绑定传统银行卡实现的电子钱包支付,虽没有支付资金来源便利性的挑战,但却需解决支付成本高昂的问题。
4. 缺乏跨境支付拓展潜力
目前大多数电子钱包在受理面建设上的大量资源投入事实上只能解决本地支付应用需求,跨境支付这个重要的应用场景和收入来源则还需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我们暂时不做过多展开。
04、支付场景如何走向整合
长远来看,碎片化的支付场景到底将会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实现整合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我们也提出关于三个支付场景未来的趋势。
1.受理网络走向整合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聚合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而市场需要平衡支付工具本身与聚合支付服务商不断增强的品牌认知度之间的挑战,并推动潜在的融合。另一种情况则或许更可能发生在较大型的商户和优质的支付场景中,即商户只选择具备市场规模的支付工具。缺乏足够的优质商户和应用场景支撑的较小规模的支付工具将会”被迫”和其他支付工具或行业伙伴进行整合。
2.从用户端着眼
在受理网络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业务或许可以更多的在用户端着眼。某国际大行就曾经使用“三加三”策略提升其发卡和收单业务市场占有率。
所谓三加三策略,其实就是在业务拓展的前三年大量投入资源在发卡业务层面。自第三年开始,则将资源更多的倾斜至收单业务和商户端用卡营销,获取大量商户资源。由于商户端促动,后期的发卡业务依旧保持足够的增长,而收单业务由于发卡业务的支撑,成本也可有所下降。
依旧以新加坡市场为例,目前的主流钱包基本都具备极强的原始应用场景以及在此场景内的一批忠实、稳定并频繁使用的用户,譬如Shopeepay在在线购物场景中的优势,Dash在跨境汇款场景中的优势等。当从基础应用场景向更广的使用范围拓展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战的是需要说服用户为何要在其他应用场景中也使用你的支付工具。
受理覆盖面的拓宽只是说服用户的一个方面,在具备一定受理基础后,或许可以考虑将资源投入更加侧重于激励用户,原因是商户受理多种支付工具的出发点往往是便利消费者并获得更多销售额,那么给商户带来消费者事实上意义远大于简单的降低MDR或给与商户更多奖励。
市场上已有的以为商户导流为核心模式并获得一定成功的支付产品则是最好的参考案例。大量的用户使用需求,反过来可以激励未受理的商户寻求开通受理,并且使已经开通受理的商户更加稳固。
3.提升便利性是关键
便利性在各类市场调研中均排在用户选择支付工具所考量因素的前端,甚至高于奖励因素;因此是争取更多用户和使用量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广泛的受理网络是体现支付工具便利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项便利性则来自于用户支付资金来源的便利性,PayLah!利用自己的银行优势允许用户直接通过银行账户资金进行支付,即所谓的交易透传。而Dash则根据自身产品丰富的功能特点为支付功能提供新颖的自动充值服务。
当然,目前基于电子钱包的移动支付市场还处于一个快速变化期。但是大的趋势应该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同样的方法论,也可以用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虽然各自的格局和发展路径可能不一定相同。
创业者可能要更好地思考自己所处的战略位置,才能为下一部分的发展做好准备。
新闻推荐
同时在内地和日本市场收获单日票房冠军的《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下称《绯色子弹》),或许是亚洲电影回暖的一个缩影。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