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财经人物> 正文

《理论周刊》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科学抗疫,解困中小微企业

广州日报 2020-03-16 04:01

高端访谈

张燕生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秘书长,资深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部分成果曾荣获孙冶方经济著作奖,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央和各地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明确金融扶持优惠和企业相关税费减免等,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经此一“疫”,中小微企业困局如何破?政策举措的全力支持,能否使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迅速“回血”?

近日,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独家专访,深入阐述疫情之下,首当其冲的中小微企业有哪些痛点、如何真正纾困等问题。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绮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把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摆在更重要位置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受困于疫情的中小微企业,有哪些燃眉之急?

张燕生:在科学抗疫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广东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同时把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摆在更重要位置,甚至是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迫在眉睫、重中之重、优先考虑的大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将中小微企业真正从困局中解脱出来。

中小微企业是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但同时由于各种资源有限,其抗风险能力也较弱。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迫使他们的生产、经营和生活停摆,在房租、工资、利息、各种维持性开支刚性支付的重压之下,中小微企业难免会处于现金流中断的生死线上。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过长,用工难、现金流压力大、客户无法维持等问题必然成为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燃眉之急,并可能加速中小微企业的倒闭破产。必须采取针对性举措,避免由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经济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影响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

针对疫情进行更科学的风险点管理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央与各地近期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对此,您如何看?

张燕生:应当看到,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短期和局部的,而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却是长期和全局性的。尤其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扩散,所影响的都是东亚、欧洲、北美三大生产网络的支柱国家。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有过两场重大危机,一场是2001年的“9·11事件”,另一场是2007年到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成为第三场大危机。因此,大家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产生长期和全局性影响的准备。对全国除湖北和港澳台以外新冠病例“0或1新增”的省份来说,要让中小微企业尽快从疫情困局中解放出来,主动应对国内国际更加错综复杂的新变化。通过这么多天疫情下的慢生活,中小微企业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下一步自身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疫情防控,而是要进行更科学、更专业、更精准的风险点管理,防止复工复产之后可能出现输入型病例带来的本地扩散,发现一例立即隔离救治一例。我们不能因为新增一个输入型病例,而让全省一亿人跟着“吃药”,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规律。要正确引导公众保持平常心,科学合理防控应对疫情,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广东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透明度要求、专业化判断、输出与输入地相协调的点对点的精准风险点管理机制,在科学抗疫的同时有序复工复产,使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逐步走向正常化。疫情防控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如大数据公司、防疫医疗专家;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之间要形成良性沟通,透明度要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用好地方立法权,赋予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点管理机制立法权、执法权、专业化责任以及执行、监督、评估、奖惩机制,建立起高效率现代化法治化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机制。

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诸多痛点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哪些纾困政策能及时到位地帮助、扶持中小微企业?

张燕生:对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而言,政府要意识到并着手解决的是,即使没有疫情,中小微企业也同样存在着从“游击队”到“正规军”脱胎换骨转型之痛。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中小微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中去,仍然有赖于一系列公共服务政策措施的支持和引导。

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痛点,包括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品牌、缺营销渠道等。中小微企业缺人才,缺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务工人员,而是缺接受过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的合格员工,缺在“正规军”工作过的研发服务、技术服务、资讯服务、专业服务专才,缺能够适应新形势的企业家。因为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职业经理人缺口大、合格员工缺口大且流动性高,严重制约了中小微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的提升。这是中小微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同时,中小微企业缺技术,如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服务、试验和开发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方能助其持续创新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真正减少中小微企业的后顾之忧?

张燕生: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当自强。经此一“疫”,中小微企业更要认识到,必须增强自身实力和内生动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期待有更好的营商环境,包括创新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扶持力度,在融资促进、创新支持、保障中小微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给予更多重视和支持。同时,政府要创造更好的职业教育,更优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当前,即使一些成功的中小微企业,其发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着眼于中小微企业转型之痛,我们必须推动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要成为第一动力。中小微企业要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形势,需要经过脱胎换骨的转型,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山顶上竞争”做准备。这离不开更好的创新环境、创新链和创新生态系统条件。

中小微企业有序复工一刻都不能等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要更好地帮助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张燕生:从有序复工复产的角度来讲,要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互联互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在大家没有完全放开手脚的情况下,政府要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当前,中央和地方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明确金融扶持优惠和企业相关税费减免等,以期更好帮助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这虽然是一个短期政策措施,但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契机,要利用好这一机遇实现企业转型。但是要明确认识到,转型是长期的事,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直到最后成功。

当前,更重要的还是要给企业创造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的环境,让企业得以尽快复工复产。虽然我们有信心,四月底全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很多中小微企业很难再等一两个月,甚至一刻都不能等。首先要发力的地方是在科学抗疫方面,政府要做好建立健全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协调机制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大数据公司要做到一个都不少,他是谁,从哪里来,经过哪里,要去哪里,和谁有过疫情接触,是否需要再隔离。防疫专家要判断风险并做出评估和建议。主管部门要负责每天发布信息,保持上下左右的透明度。每个人都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锻炼,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此次疫情也将使我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维护好公共卫生。

在这个前提之下,疫情逐渐平稳的地方要尽快让市场有序恢复正常,以创新金融工具等手段,不仅营造更多条件支持企业和重大项目复工复产,而且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重大项目有更高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相信疫情后的广东,方方面面都将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破除“SCI崇拜” 疫情尚未控制抢发论文缺乏科学精神 专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

要彻底扭转SCI崇拜的功利化导向,今后政府部门还要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三评”事项。要鼓励科研人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