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叶中贤:大湾区助港制造业拓展内销 香港“再工业化”现曙光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与珠三角地区以“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携手打造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最经典的范本。随着内地经济起飞,粤港经济融合加深,港资企业的角色定位已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内外政经形势错综复杂,港资制造企业应如何应对?“2000年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格局不断调整,港资传统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鞋、塑胶、皮革、玩具等,要配合国家产业升级战略,才能继续在珠三角营运,对港资厂商来说经营越来越困难,他们面对升级转型、拓展市场等的迫切需要。”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叶中贤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
香港工业总会近期发布的《香港制造:香港工业启新章》的研究报告指出:“过去港资制造企业大多数作为大湾区生产基地与跨国企业间的联系人,这些企业主要以OEM及ODM模式为主,在供应链中多数处于被动状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港资制造企业除了巩固原有的中介人角色外,许多主动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实现升级转型。”
上述报告指出,2016年在内地的港资制造企业约有4.6万家,其中45%以上位于广东省,且广东的港资企业占比在近年来逐渐增加。根据估算,2018年港资企业在内地创造了约5000亿港元的产值,相当于同期香港GDP的17.6%。
港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
“大湾区目前人口超过7000万,GDP达1.6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已相等于一个中等收入国家,而且消费力不断上升。在国家"双循环"的格局下,目前是港商将出口转内销、开拓内地市场的最佳时机。港商可先以大湾区作为产品北上的小窗口。”叶中贤表示。
为了配合产业升级,港资制造企业亦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从区域分布来看,大湾区内的港资制造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创新实力。据了解,这些企业在广东省被授权的专利数量(即有效专利数量)为38909件,占全省的15%。其中被授权发明专利16675件,占比43.2%。港资制造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几乎占全省总量的一半,反映科创实力不弱,但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的企业。
他透露,工业总会为了协助企业在疫情下拓展业务,辖下的珠三角工业协会于去年7月首次举办为期一年的“港品荟 · 线上展览”,这个B2B展览平台能让内地消费群体,在网上采购香港企业的优质产品及服务,更可作为港商进入内销市场的试点。他表示,希望特区政府能更进一步与大湾区城市商讨,为香港制造的食品、中成药等制订两地通用的检测、进口标准和设立绿色通道,便利清关和运输,帮助港产品牌打入大湾区市场。
同时,他指出,在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不少有助港资厂商在大湾区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但是粤港两地之间仍有不少行政制度、税制、清关、产品认证、出入境、社保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两地政府能加强协调,为货品出入口简化程序,例如共同为在大湾区销售的商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玩具、家电等建立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安全及检测标准,并建立联合检测实验室提供检测及认证服务,合格的产品可经绿色通道过关,节省清关程序和时间等,帮助港商拓展内销市场”。
“中国+1”战略
近年来,随着内地人力成本急速上升,很多港资制造企业选择将劳动密集型的工序,转移至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然而,考虑内地拥有庞大且购买力强的消费者,很多企业仍在其供应链布局中,保留内地作为主要生产基地。香港工业总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3%的受访港资制造企业选择“中国+1”的策略来应对全球供应链重组,其中近80%的受访企业选择落户东盟国家。
叶中贤指出,受疫情影响,很多地区的运输物流受到阻碍,部分跨境物流通道中断,令到许多工厂面对零部件“断供”、停工减产,以至近期货柜严重不足等等营运压力,“不少港资厂商开始分散供应链以减低风险,维持在中国的生产线外,在其他国家同时设立生产线,以期更佳的成本控制的效果”。
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19年香港与东盟的商品贸易总额就已超过1万亿港元,相当于香港全球商品贸易额的12.1%,在近5年间更录得每年平均5.4%的增幅。
在他看来,随着中国与多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经济体之间宽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等,有利港资厂商在区内拓展供应链网络,创造更大的贸易量,“不少港商亦将可直接受惠于RCEP关税削减、统一原产地规则及优惠的市场准入待遇等,从而亦促进香港贸易相关服务业的优势”。
据了解,工业总会在2019年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办公室签署合作备忘录,以鼓励企业投资,加强两地先进制造业的合作,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支援,促进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去年,工业总会与泰国最具规模的工业园发展商之一安美德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研究设立“安美德香港工业城”,帮助港资企业到泰国投资开设厂房,拓展市场。
香港“再工业化”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凸显了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化、制造业缺位的弊病。随着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纷纷限制医疗物资出口,由于几乎没有生产医疗用品的本地生产线,在疫情阴霾下的香港一度人心惶惶。
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从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务业占比则增至92%以上,约85.3%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
然而,叶中贤坦言,目前的统计数据未能全面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虽然在香港设有实体生产设施的制造业只占产值的很小部分,但香港仍是不少港资厂商的基地,统筹着境外生产活动、产品研究与开发、设计、市场拓展和物流链总控等与制造业有关的经济活动。”
事实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均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工业化”成为各国重要发展策略。 特区政府近年来也不断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吸引高增值及高科技生产业回流本地。
香港特区政府2016年提出“再工业化”概念,并于2018年设立了20亿港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智能生产线。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亦多次在《施政报告》中强调,凭借本地的优秀科研人才、自由开放经济体系、完善法律制度,推动创新及科技高端制造的“再工业化”。
231家受访港资厂商中共有61家表示(26%)已在香港设有生产线,另有约10%有意回流香港。叶中贤向记者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香港经济体系更需要多元化。制造业可以连锁带动服务业的需求,在推动香港经济稳定、长远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他看来,对香港而言,“再工业化”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借着香港优势,推动在香港设实体生产线的制造业;另一方面是基于港资厂商在境外的生产活动,拓展高增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由于港商长期在珠三角经营,形成香港工业空洞化,间接造成了香港工业人才的断层。工业总会的报告指出,将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是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目前,香港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技术知识及资源有限,未能在研发上增加投入。香港各大高校以基础研究为主,而企业则以应用研究为主,政府应加快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建立便利平台,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
(作者:朱丽娜 编辑:李艳霞)
新闻推荐
平安资管董事长变动!黄勇拟任平安资管董事长兼CEO 万放调任集团
财联社(上海,记者丁艳)讯,作为保险资管行业翘楚,平安资管3.8万亿元庞大的资产规模及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布局最为业内津津乐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