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财经人物> 正文

专访北京开卷董事长蒋晞亮: 是时候重视书店运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08-27 04:44

本报记者徐维维上海报道

尽管近年来实体书店的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但2018年上半年的数据似乎为业界敲响了警钟。

“1至6月,实体书店图书零售额同比下降了2.93%,实体书店渠道从2012年335亿元到2017年的344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又下降,基本上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图书产业数据服务提供商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晞亮8月16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坦言,实体书店还没有真正走出市场的下降通道。

此外,开卷的数据显示,网上书店渠道以往每年有30%甚至40%以上的增长,而2018年上半年只同比增长22.11%。同时,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近年来稳步上升,但2018年上半年增幅也有所下降,仅为11.37%,而2017年同比增长率为14.55%。

“以往实体书店更多追求颜值和花哨的体验,但我也和很多书店的老板说,我们更需要重视运营,如果没有运营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是。”蒋晞亮直言。

《21世纪》:实体书店市场到底有没有回暖?

蒋晞亮:说实体书店市场回暖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资本大量进入市场,新的书店不断开张。去年说实体书店变好,是因为在销售和资本方面都还可以,但是今年来看图书销售并没有回暖。前几年更多关注的是概念、商业模式,到后期资本市场自然会关注你的同比增长和销售业绩,而现在大家在这方面花时间不够,不够重视运营。其实运营早就该解决,但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是因为之前实体书店属于大厦将倾,运营已经无所谓了,但是这几年实体书店有机会重新起来,那么就要开始关心商业基本的问题。

《21世纪》:书店的运营包括哪些方面?

蒋晞亮:选品和消费者是书店最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如何通过选品的逻辑真正把消费者给筛选出来。实体书店行业到现在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书店一直以来都认为读者就是消费群体,其实是不对的,读者也有各种各样的读者。

大量的书店希望通过文化卖场的概念去提高客单价,希望读者进店以后能买更多的东西。但是在给买书人群提供周边产品的时候,一个茶壶卖两千块钱,有没有想过这个产品他们是不是买得起的?

我们开卷也跟很多书店进行选品的逻辑探讨,去年和前年我们做了一个智能选书的内部系统分析,现在正在做系统,希望把原来很多逻辑的东西固化在自己的系统里面。其实书店不是说非得要销售畅销的产品,在有些门类里面不畅销的东西也必须要摆进去,因为这个代表了它的调性,代表了对选品、消费者的筛选过程。

客户运营方面,线下书店很多时候是不太愿意让消费者使用会员卡的,不太愿意打折,而线下书店与线上书店相比最大的劣势其实就在于没有消费数据,这样运营的精细化是很难做到的。书店未来一定要成为以消费者运营为主的空间。因此书店第一要获取流量数据,第二要获取销售数据,之后再是如何提升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

《21世纪》:大家这几年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书的定价越来越贵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蒋晞亮:书价一直都在上升,去年大概50%的增长来自于定价的增长,另外50%来自于销售册数的增长。图书行业跟其他行业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定价。全世界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国家是图书定价制,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是自由定价制,美国和英国是自由定价制,德国则是图书定价制,中国实际上是自由定价制。

图书定价制的基本逻辑是一旦定价是不能打折的。比如德国人认为关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商品不能打折,如药品和图书。这样书印多了卖不出去只能销毁,损失就很大,所以反而它的定价相对很平,增长很慢。

美国英国虽然是自由定价制,但在图书发行的时候会有一个要求,无论店大店小,给出的价格是一样,这是出于对文化产业逻辑的保护。

但在中国则完全自由,当当、京东卖得多,就可以给一个便宜点的价格,如果你一年就卖三本,那肯定给贵的进价,比如你得七折,那当当可能四五折就拿走了,那你就没法卖了。实体书店卖书亏损,就得靠其他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打价格战永远不是一个最好的逻辑。

这两年中国图书价格涨幅的确比较大,因为这些出版社会自动把折扣记入到定价里,比如知道京东当当一定会七折卖的,会要求出版社五折给他们,出版社觉得太便宜不行,那就提高价格。未来的趋势是线上线下的定价会基本上持平。

我认为就算这两年中国书价涨了很多,但在全世界来看我们仍然是很便宜的。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消费者有效地知道这样一个概念:你买的不是纸张不是印刷,你买的是别人花三年五年时间研究的成果。你愿意花198元听知识付费,其实他也就讲这本书,而这本书卖80块你就觉得贵了,这就是价格敏感度带来的问题。

《21世纪》:从竞争格局来看,实体书店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吗?国有和民营,连锁书店和独立书店,各自有什么样的趋势?

蒋晞亮:新华书店未来还是会主导。这三到五年时间里,新华书店会大量、迅速地转型。其实二十多年前,民营书店就有一波蓬勃发展的过程,像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西西弗,每个地方都有一批民营书店做得非常好。他们最早也是因为觉得新华书店不好看,不提供其他的服务,所以民营开得最多的就是人文书店,能够迅速地把读者人群给划定出来。

但是之后新华书店迅速更新,民营书店压力就变大,因为新华书店有太多的优势,比如说教材教辅资源、店铺免税政策等,虽然民营书店现在也开始免税了,但是以前都没有。碰到困难的时候,一定是民营先倒下,所以在五六年以前,受到互联网冲击,大量的民营书店开始倒,标志性事件就是2011年北京光合作用书房的倒闭。

目前实体书店还是在新的起步阶段,未来什么样、倒不倒谁也不知道。当然现在也跟二三十年以前有一个巨大的不同,最早一批创立书店的人靠的是文化情怀。但这一批就不一样,书店创意截然不同,有商业头脑,可以非常有效地进入资本。

总体来看,市场集中度在降低,因为不断地出现新品,似乎某几个品牌开店开得多,但整个市场上来讲新品层出不穷。独立书店越来越难以形成,因为资源力量不够,太过小众。而原来的那种纯粹的书店会迅速消失,因为撑不下去。

新闻推荐

农产品“卖难”如何破解? 专访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

眼下正值蔬菜瓜果上市旺季。近期广东、海南的芒果、菠萝,云南、贵州的部分蔬菜,江苏等地的甜瓜等相继出现“卖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