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财经人物> 正文

专访艺术家Katharina Grosse:在想象与现实间无界穿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3-31 13:04

本报记者梁信

“我很享受观察事物,而且我还想看些酷炫的东西。所以我创作了我的这些作品,自娱自乐,让自己开心。”这是Art21纪录片工作人员采访德国当代艺术家KatharinaGrosse时,她对自己创作初衷给出的回答。坦率承认她的艺术实践不过是为自己做点什么,如此的简单直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3月30日,这位率性的艺术家携作品从上海转战广州,在广州K11举办其在中国华南地区的首次个展“MumblingMud(呢喃的泥土)”。展览开幕前,艺术家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创作意图的纯粹像一份佳礼,让欣赏KatharinaGrosse作品的人也难得地可以放松一下。人们再也不需要在其中寻找所谓的意义,甚至不需要在除了视觉之外的任何层面上费尽心思地理解它。但是慷慨的礼物也有欺骗性,因为KatharinaGrosse的作品绝非如此“简单”。她绘制喷漆作品的过程十分复杂,而最终呈现的作品无论是实体本身抑或在思想性上,更是多面且多层次的。流光溢彩的喷漆如同一份来自异世界的邀请,邀人一同前往探索一个想象力和现实两者无分彼此的奇幻空间。

Katharina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源于早年的经历。小时候,她经常跟自己玩一个游戏:她发明了一把隐形的刷子,执着地要在第二天早上起床之前把墙上的所有阴影都消灭掉——从窗台、到台灯再到四周的空间,一点点扫除阴影。这种习惯慢慢变成了一种执念。她说,尽管她从20岁才开始画画,但对她而言,思索世界同时也亲自参与其中,让外界与自己产生羁绊,是自小便有的念头。而绘画恰好能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放飞想象的同时也解放双手创作的自由。“绘画是同时结合了"想"和"做"的过程。”她说:“我们每时每刻的目之所及构成了现实。人可以承受时间必然的流逝带来的内心冲击,而作画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存留的支持。”

Katharina对喷漆枪的钟情颇有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最初是一位法国马赛的朋友偶然推荐她使用的,但不知为何漆点停留在物什表面的样子令她十分着迷。于是她尝试用喷漆枪把绿色的丙烯颜料直接喷涂在天花板和两面墙之间,创绘了一个绿色的角落,这第一件喷漆作品被她取名为《无题》(1998),后在伯尔尼艺术馆展出。她说:“这件作品在我的绘画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一幅艺术作品可以超越建筑结构原有的边界,而喷漆枪正好赋予了我这样的创作可能。”

看过KatharinaGrosse任何一件作品的人一定都对她大胆的用色并不陌生。在对色彩运用的创意上,Katharina吸收并结合了著名色彩画家MorrisLouis与大地艺术家RobertSmithson的特色。她说:“在人们意识到作品是什么之前,内心会先对它作出反应。就像一个人听到了演唱会的声响,它在你听清其中的话语或歌词前先击中你的心。”

在KatharinaGrosse看来,颜色能引起观者即时的共鸣。而颜色的选择能够强化空间或物件,可以随时扭转人们对事物的既有印象。“颜色真的可以改变很多。如果把柠檬涂成蓝色,那么你对柠檬的整体印象就会完全改变。我觉得颜色是改变万事万物表面印象最有魔力的因素。”她说道。

《21世纪》:喷漆枪常让人想到涂鸦艺术。您觉得自己的创作也是一种涂鸦吗?

KatharinaGrosse:涂鸦往往是用书写或涂绘的方式来做出声明,比如标记界限。但我要做的是把界限涂掉,把空间打开而非封闭起来。我觉得边界区域是极富戏剧张力的场域,因为在这里,多种利益交织重叠,在狭小的区域内互相碰撞,同时并存。在边界区域,如同悖论一般,我们时刻感受着各种事物互相排斥。

边界是一个必须反复创建的商榷空间,而我的作品为全面思考边界空间提供了典例。例如:假若事物的边界对我们再无约束力会如何?事物可否被重新定义?或者通过不断变化的视角来实现新的物化?那时我们会否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事?

《21世纪》:色彩是你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你选用的颜色有什么特定含义吗?

KatharinaGrosse:我更青睐人工调制的颜色,这样的色彩不具有与任何地点或物件的明确参考联系。我理解和使用颜色的方法是:颜色没有固定的含义,也不提供特定的功能。和用笔刷调色不同,喷涂能让多层的颜色同时出现,呈现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集合体,也让观者体验到各种能量的交织。

《21世纪》:你曾表示你的艺术作品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视点观看,你是否在刻意追求一种碎片化的观看方式?观众如何寻找到你创作的视点?

KatharinaGrosse:我认为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的观点或角度可以对作品做出最终或绝对的判断。我想表明的是,不仅是我,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和体验现实。

至于如何寻找到我的创作视点,观众只需要简单地重复我做过的事情,比如说四处走走,然后将作品里所有不同的视觉印象碎片拼合在一起。这么做时,他们就能体会到现实和想象之间是没有边界的。想象即为实现。我的作品正是这种认知的原型:先试图外扩,然后剧烈地压缩,这就是现实的特质。我建造了想象的原型,因而观众可以重新演绎并应用于其他不同的领域。

《21世纪》:你最近多场展览的主题都十分诗意,意象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迷惑性。本次个展的主题“呢喃的泥土”又是何解?

KatharinaGrosse:“呢喃”是介乎说话与沉默之间的中间状态;“泥”则是介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呢喃的泥土”这个主题其实来自一场我与K11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刘秀仪之间的谈话。她的母语是粤语,而粤语中有一种说法叫“鬼食泥”,直译过来就是“鬼吃泥巴”,意思是说话含糊不清,像喃喃自语。当一个幽灵,一个无形的生物把泥巴吞下后,泥巴会去了哪里呢?对我而言,这意味着从想象到现实的过渡。我想表达的是事物刚刚形成的那一刻,一切尚未被命名且难以描述的状态,它可以成为任何东西。(编辑董明洁许望)

新闻推荐

独家专访拜腾CEO戴雷:拜腾不做“中国特斯拉”

本报记者何芳实习生杜巧梅北京报道“虽然今年年底投产的时间表在造车新势力中不算早,但时间正好。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推出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