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名单”让中小学竞赛活动回归初心
今年1月28日,教育部公示了《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迄今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媒体报道,这份只包含了32项全国竞赛的“白名单”一经公布,就在中小学生竞赛圈和培训圈中引发“地震”,记者发现,那些没进入名单的竞赛,有的已经宣布停办,有的被迫“缩小战场”,有的则被迫转型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媒体报道中所用的“地震”一词并不夸张。“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这可是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们都耳熟能详的著名赛事,号称中小学数学“四大杯赛”,但由于没有进入“白名单”,其中3个已经宣布停办,“希望杯”情况稍好一点,进入了今年的“白名单”,但教育部的批文只批准了高中部分,这意味着原本面向小学和初高中的“希望杯”今年只能面向高中生了。
这样的“地震”是不是好事?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每年参加的人数则达到1.37亿人次,而竞赛培训则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题海战术、全民奥赛等模式一时颇受追捧。竞赛活动之所以广受追捧,是因为有些地方将竞赛与招生入学挂钩,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机构想主办竞赛,则是因为办赛有利可图。有鉴于此,教育部于2018年9月印发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竞赛要遵循的四个原则:一是资质必须符合条件,二是导向必须正确,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三是数量要严格控制,特别是对学科类竞赛数量要大幅压缩;四是坚持公益性,竞赛活动一律不得收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成本。
上述原则一旦落实,其给中小学生竞赛圈和培训圈带来的巨大震动不言而喻。而考虑到有益的竞赛活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意义,清理之后的规范和引导也必不可少,教育部公示“白名单”的价值恰在于此。
细审教育部公示的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其中科技创新类12项、数理化类4项、语言类10项、艺术体育类5项,而受众最关注、以往最热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则无一上榜。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应该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竞赛结果与招生入学脱钩,中小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某项竞赛主要取决于其兴趣和特长,这样洗刷了功利色彩的竞赛才真正有望回归初心。相信这正是教育部在祭出清理竞赛项目重拳之后又推出“白名单”的初衷。
从舆论反应来看,减负对学生和家长是利好,中小学表示此后可以少受干扰潜心办学。教育培训行业受到的影响当然难以避免,但受到冲击的也只是那些以竞赛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整体而言则将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教育部推出“白名单”,上榜者也并非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白名单”此后每年要进行动态调整。调整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仍是以上述四个原则为依据,一言以蔽之,如果一项活动违背了竞赛的初心,就可能从“白名单”滑落,进入“黑名单”。
为了让教育部的这个“白名单”制度发挥效能,使所有获准开展的竞赛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而不偏离竞赛的初心,接下来监督就是非常紧要的工作了。
新闻推荐
内容创业者们若想借此机会,脱颖而出,还是得遵循“内容为王”的市场定律。至于是靠身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形式,紧跟着趋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