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产经热点> 正文

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场景》从文化角度解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

惠州日报 2020-07-08 08:14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已成为后工业经济增长的焦点。重工业雇用工人的减少,而服务业则不断增长,知识经济异军突起。许多关于个人服务和消费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开始越来越多地定义城市场景:咖啡馆、画廊、美术馆、健身房、酒吧、瑜伽工作室、书店、果汁店、便利店以及各具特色的餐馆等。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分析咖啡馆时指出,咖啡馆不仅是提供咖啡和食物的地方,而且它还是创造丰富文化意义的公共空间,绅士们往往会为了参与新形式的对话到这里聚会。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催生”了场景理论

然而,场景不止于此。它是在此基础上,强调不同舒适物设施与活动的有机集合及其嵌入的文化意涵,而非单一的舒适物。正是这些文化意涵,改变了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影响着社会生活,重新定义了城市发展。我们认为,这些变化对于城市研究与文化研究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催生”了场景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开始崛起,后工业阶段特征日益明显。那么,摆在特里·克拉克等学者们面前的当今城市,该如何发展?这恐怕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与现实。

当时的美国城市发展面临着四方面时代背景。第一,城市总人口增长停滞、内城出现负增长并开始衰败。比如,芝加哥市人口数量曾经连续10年都在不断地减少。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导致就业机会大幅向第三产业倾斜,大量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聚集。这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诸如创新创意人力资源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第三,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变大。第四,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它对个体、家庭、组织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些变化,和中国当前城市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还夹杂着更多工业时代的色彩。正是这种变化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场景理论也正是在这样的城市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

通过大量数据收集与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工业时代的学者们更多把城市看作是作为地点的生产意义,而后工业时代的学者们可能更多地把城市看作关于地点的美学意义,涉及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与生产意义相对应的更多的是工业园区,与文化意义对应的更多是空间体验。如何将这种关于地点空间体验的文化意义系统地、合理地表述出来?社会科学界尽管有一些争论,但还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做到这一点。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等人完成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这本书就是致力于这样的努力,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国际上首个关于分析地方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及其对地方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即什么样的文化风格以及如何影响着地方发展和社会生活。

这里的“发展”意义比较宽泛,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借助于客观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把嵌入到其中的文化意涵给具体操作化,并与地方发展、社会生活产生因果关联。这种发掘、分析和整合,从学术上讲更具科学意义,从国内外来看均具开创性。

本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从理论到数据,再到分析方法,作者试图告诉读者,场景研究是一项关于科学的探索,方法论上的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整合、宏观与微观的过度。

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场景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第二,有助于理解拉动城市文化消费机理。第三,有助于打造创意城市的环境氛围。第四,有助于引导城市公众行为。第五,有助于做到舒适物与美好生活需求的精准匹配。

(吴 军 祁述裕)

新闻推荐

火炬区出台新政激励各类市场主体助力招商选资,引荐新设先进制造业和新设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奖励最高不得超过500万元

本报讯(记者谭华健)日前,火炬区发布《关于利用财政资金促进招商选资的通知(修订)》(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财政资金购买招商中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