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千乘探索创始人:商业航天突破口在遥感 这是个成熟市场
“我看着比较老,像70后,其实我是个80后。”CEO苗建全瞟了瞟眼睛,指着额头上的一撮白发说道,“辞职之前从来不白,黑黑的”。
辞职之前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航天型号首飞时的01指挥,体制内工作9年后离职,2017年4月创立卫星民企北京千乘探索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千乘探索”),“造星”两年多,苗建全没有遇到想象中的戏剧化场面,“哪天喝咖啡,突然碰到一个大佬,听到你的创业想法,一拍肩膀说,兄弟,我投你。”
苗建全说,千乘探索要造“业务卫星”,长期在轨为用户提供遥感数据服务。8月17日,千乘探索首颗卫星“千乘一号01星”发射成功,卫星具备遥感通信双功能,可用于判读具备一定尺寸的大型目标,基本能发现识别飞机、大型舰船等武器装备目标。
他认为,军民融合的突破口是商业航天,商业航天的突破口就是遥感。遥感已具备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传统遥感应用场景广阔。但技术是竞争壁垒,基础设施决定服务形式,现阶段的商业航天必须沉下心来慢慢做。苗建全表示,商业航天不是互联网行业,两三年内不可能爆发。中国的商业航天是“万里长征刚迈了一步”,“一定要踏实走下去,这个事情才能做大。”
千乘探索是一家涵盖商业微小卫星研发、卫星测控及星座运营、卫星数据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民营卫星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拿到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目前,千乘探索完成3轮融资,累计金额近1亿元。团队规模36人左右,技术人员占其中三分之二。
咖啡店里“造”卫星
“哪天喝咖啡,突然碰到一个大佬,听到你的创业想法,一拍肩膀说,兄弟,我投你。”苗建全没有遇到想象中的画面,他也不爱喝咖啡,“这只会出现在戏剧中,实际的创业情况就是很难。”
2017年,千乘探索在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大楼的办公点还未装修好,苗建全近两个月的临时办公室就是他能报得上名来的咖啡店,“要一杯美式咖啡往桌上一戳”就开始写方案设计。他常去的星巴克在地下一层,每次天一亮就往地下钻,天黑才出来,中途去趟洗手间还怕电脑丢了,“创业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吗?我怎么成天在地下干这个事情?”
北京城的咖啡店里在“酝酿”一颗卫星——苗建全的同事们在各家附近的咖啡店里设计卫星,还未离职的伙伴下班后在家为这颗卫星加班。“大家对卫星有一种误解,觉得花钱买东西凑合凑合就完了。”苗建全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卫星上的零部件在设计时都需要提交任务书,并根据卫星总体设计、小回路设计以及财务指标确定零部件指标。
创业前,苗建全2008年就进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工作,任某航天型号总体技术负责人,该型号2016年11月首飞时他是01指挥。体制内工作9年后,他决定创业,既不会造火箭,又考虑到火箭自主研发周期太长,最终选择造卫星。
但究竟要造一颗什么样的卫星?根据重量不同,100千克以下的微纳卫星还能再分成10千克至100千克的微卫星、1千克至10千克的纳卫星、1千克以下的皮卫星。按照应用领域分,又可以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遥感卫星。在卫星的业务定位上,是上天赚一笔冠名费,还是长期在轨运行。
和市场上认为的商业航天本质是商业不同,在苗建全看来,“商业航天的本质是航天,绝对不是商业。商业是重要的,但只是个定语。既然是干航天,那么一切都服务于产品质量。”
他最终憋出一颗“业务卫星”。与规格标准的立方星相对,“业务卫星是从业务角度看这颗卫星是否具备业务服务能力。”也就是长期在轨三年为用户提供遥感数据服务,补充我国在轨空间基础设施能力,支撑国防、应急、国土、农业、林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空间信息应用。
遥感是个成熟市场
“军民融合的突破口是商业航天,商业航天的突破口在哪呢?”苗建全的回答是遥感。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航天产业链是指从上游卫星制造、发射,到下游卫星运营、应用等多个环节共同构成的完整链条。其中,产业链下游包括卫星运营及应用等环节,具体又可根据卫星应用领域细分为通信、导航、遥感应用。
“卫星就干三个事,遥感、通信和导航。”苗建全分析过,在导航领域,中国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通信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两大国家队正在开展工作。相比天然存在竞争的通信市场,遥感是个合作的市场。“现在天上的卫星太少,你的卫星和我的卫星可以合作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民用卫星和军用卫星也可以合作。”
“从卫星研制到数据提取与应用,中国的卫星遥感市场是反向发展的,先发展下游,在中国还没有卫星时,买国外的卫星数据就开始做中国的遥感应用市场。”1988年,中国和巴西签署协议,合作研制“资源一号”卫星,这也是我国首次开展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的研制,1999年“资源一号”01星的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自主遥感卫星数据的空白。
目前,高分五号和六号卫星已正式投入使用,“资源一号02D”卫星和高分十号卫星相继升空。在商业遥感卫星领域,“高景一号”、“珠海一号”、“吉林一号”已形成规模化服务。中国遥感事业走过30多年,苗建全认为,遥感已具备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传统遥感应用场景广阔,包括国土资源监测、林业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勘测、农业服务、城市管理等。
尽管业内对遥感市场的看法分成鲜明两派,“一派认为市场非常大,另一派认为市场非常小,基本没有中间派。”苗建全觉得,这只是因为行业还没有琢磨出,如何在成熟的遥感应用市场中新发现一个面向普通消费者的2C应用场景。
回归技术
从2017年9月敲定任务书,到原计划出厂的2018年11月,千乘探索用14个月造出第一颗卫星“千乘一号01星”,整星重65千克。长时间连续测试是卫星研制中的常态。期间,为验证卫星持续通电工作时的状态,六七个技术人员轮流睡在测试间,直到完成100小时的连续加电测试。
今年8月17日12时11分40秒,“千乘一号01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捷龙一号遥一火箭成功起飞。火箭飞行552秒之后,于12时20分52秒卫星成功分离,进入54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卫星具备遥感通信双功能,可实现2米分辨率的对地成像,200秒从北京拍到上海。从目前已下传的图像来看,“千乘一号01星”可用于判读具备一定尺寸的大型目标,基本能发现识别飞机、大型舰船等武器装备目标,不能判明型号。
千乘探索在工信部备案的“千乘一号”和“千乘二号”两个卫星星座分别规划6颗卫星和18颗卫星,24颗卫星将在2023年前部署完成,正在申报的“千乘三号”星座规模在30颗左右卫星。这些卫星同样采用遥通一体设计,重量在百公斤级,计划发射至500公里至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在业内,苗建全不止一次听到过“卫星遥感应用同互联网结合绝对能爆发”这样的判断。寻找遥感的2C市场,“中国航天人十几年前就想过,却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规模效应问题,当没有足够强的服务能力或服务能力不够灵活时,不存在2C市场。
“大家不能急躁,这个行业不是互联网行业,在两三年内爆发是不可能的。最终的市场前景大家是公认的,那是一个特别庞大的市场规模,但不是现在。”苗建全说,航天是个慢行业,目前商业航天必须沉下心来慢慢做,回归技术。
2018年,当千乘探索寻求第三轮融资时,苗建全明显感受到投资人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已经跳过航天科普和行业规模,回归到市场和艰深晦涩的技术上。苗建全认为,技术是竞争壁垒,基础设施决定服务形式,“一个基站不足以覆盖全村,这时候推销手机,老百姓是不会买这个账的。”
中国的商业航天还只是“万里长征刚迈了一步”,苗建全说,“明年不可能爆发,后年也不可能爆发,但今年不做,明年不做,这个行业永远不可能发展。一定要踏实走下去,这个事情才能做大。”
新闻推荐
编者按:高科技移动互联领域是辉煌70年的一个亮点,也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最新贡献。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坚持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