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完整还原蛋壳事件始末
“蛋壳租金贷业务在微众的业务体系中属于创新业务,这类创新业务大概同时进行的有二三十个,每个的规模在亿级以上,租金贷只是其中之一,规模不是最大的,也不是唯一失败的。”
从市值一度飙涨至近30亿美元的长租公寓龙头,到人去楼空、人人喊打、难以为继,短短数月,蛋壳真的“碎”了一地。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长租公寓龙头蛋壳公寓爆雷以来,租客、业主、蛋壳,都是受害人,与蛋壳合作租金贷的微众银行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这家刚刚满6周岁的互联网银行来说,这是它第一次经历如此巨大的舆论危机。
房子住不了,租金贷要不要还?谁来还?数日喧嚣之后,2020年12月4日,微众银行公告宣布“兜底”,租金贷租客放心了。而在微众之前,从没有一家银行这样做过。
日前,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完整还原了这一纠缠了数月的蛋壳事件始末。
正如顾敏所言:蛋壳中,唯一受益的,或许是曾经完整享受过蛋壳与租金贷服务,但在爆雷前已经离开的租户。这件事情的局中人,没有人赢,都是输家。
从蛋壳2020年6月第一次传出资金问题,到11月爆雷,中间经历了整整5个月。5个月中,若有救助方案解决蛋壳资金链问题,或许结局并非如此。但多方种种尝试终究什么也没有改变。我们不禁要问,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微众银行做错了吗?租金贷错了吗?
此外,蛋壳事件带给微众的影响,绝不仅是15个亿的“兜底”损失。创新业务的风控尺度应该有多大?创新与安全,如何平衡与抉择?
租金贷缺陷与“兜底”始末
《21世纪》:因为与蛋壳的租金贷业务,微众近期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这一业务怎么诞生的?你们最初的风控与判断是否存在缺陷?
顾敏:2018年,我们发现年轻人在大城市要找地方住,且他们希望住得舒适一些,于是针对这个刚需我们试图思考一种解决方案,以解决年轻人要一次性付很多钱的痛点。
在立项之时,微众就针对这一业务模式做了很多讨论,万一钱给了平台,未来平台经营不善怎么办?这其中涉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解读租客、业主和长租平台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当时微众认为三者关系明确,根据协议规定、蛋壳方释义、律师意见各方参考均表示三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因此这一业务对微众来说,从单纯法律关系来说,就是C端贷款,且不应该受制于蛋壳与业主之间可能产生的纠纷。举个例子,这一逻辑类似于分期贷款买了一个手机,手机丢了,但并不因此影响贷款人还分期的职责。最近法院的几个相关判例也是这样解读。
但回头看,整件事情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法律关系解读,并没有形成广泛共识。于是当蛋壳出现问题后,各方都采取了对各自有利的解读,从而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按照上述法律解读,业主不应该上门赶人,租客应该继续住,并继续归还银行贷款。但业主赶走了租客,租客没有房子住,矛盾和问题就出现了。
最终微众的选择是,把事实上的法律关系逻辑先放一边,履行了额外的社会责任,承担了损失。但这个选择迄今仍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微众承担了额外的社会责任解决了问题,也有人说微众做了违反契约精神的事情,不应该鼓励。
现在复盘整件事,微众当初的业务初心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这一业务上准入很小心,合作平台都有很强的股东背景,为头部企业且盈利模式稳定,在2019年及以前,我们每月监控租金差都在25%以上,因此从风控角度来说,对这些合作伙伴当时的财务判断,至今并未改变。
问题出在对整个法律结构社会共识方面的判断失误,导致整个业务的基本逻辑不够坚实。这对微众银行的教训是,如果合作的业务和场景本身的法律关系没有形成权威共识,此时叠加额外的金融服务,会使整件事情变得更复杂。最后,某种程度上由微众来承担损失,也算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毕竟当时对这件事情的考量是不足的。
《21世纪》:如果说2019年及以前长租公寓市场运行相对稳定,微众做出了相对积极的判断,但新冠疫情以来,长租市场备受冲击,蛋壳年中就已显现资金链问题,为什么你们没有及时叫停租金贷?
顾敏:单从商业角度来看,疫情发生之后我们本来就可以停掉租金贷。但经过评估,如果突然抽贷,蛋壳大概率会立马爆雷,从维护社会稳定、履行社会的责任等因素考虑,微众决定不停,但严格控制新发贷款,使规模稳步下降,并同步推动蛋壳自救或寻求外部救助或重组计划。
事实上,在决定不停租金贷之后,我们内部就已经做好了承担损失的决定和准备。后来也多次向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报告过,明确表态微众愿意对风险进行兜底。但兜底要依法合规,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合法合规的方式,和事件各个相关方密切沟通,方案明确之后第一时间对外公布,实现了最初设想。
《21世纪》:如果兜底并不符合商业逻辑,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有可复制性?
顾敏:微众最终采取的方案,是以物抵债,以个人客户对蛋壳的债权来抵掉个人客户对微众的债务。实话说,这个方案是“最后一分钟”才找到,另一句实话是,就算2020年10月份我们就找到了这个方案,也难以实施。因为这一方案,明显在商业上不符合逻辑,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客户欠微众100元,蛋壳名义上欠这个客户100元,可以拿100元的东西抵掉100元的债务的前提是,这个东西值100元。但很明显今天蛋壳的100元是不值100元的,我们很难拿一个值2块钱的东西抵掉100元的债权,审计师不会同意这样的方案。
第二,就算这个东西值100元,也还存在第二个问题,本来微众可以先追租客的债权,如果租客不还,还可以再追蛋壳,但现在哪怕都是100元,微众已然损失了一个追索方,单方面受损,且其中没有合理的商业利益,我们会受到质疑。
第三,原来消费者的100元债权对蛋壳因为是个人债权,拥有优先追诉权,经过转换,微众只是蛋壳其中一个应付款欠款人,在还款排序中很低。除非蛋壳可以把其他所有债权人都还完,否则微众拿回欠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最终这个方案还是推出了,不过多纠结正常商业经营条件下的公允性跟决策合理性,微众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初心下,找到这一解决方案,第一时间与各相关方沟通后及时对外发布。
2020年12月4日公告后,微众开始搭建贷款抵偿协议签署系统并开放予蛋壳租金贷客户。截至12月30日,已有14.7万人结清租金贷,已结清贷款金额14.1亿元,结清金额占比93%。
曲折的救助
《21世纪》:你们公告中透露曾多次尝试救助蛋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最终没有一种方案成功?
顾敏:年初疫情开始之后,我们预料到蛋壳可能出现现金流方面的风险,便要求他们对外融资自救,他们确实也往这个方向努力了;但6月份蛋壳的联合创始人因为别的事情被调查,蛋壳的对外融资自救便没有成功。8月份的时候,蛋壳的原有股东也开始展开救助行动,方案差点就达成了,但最终没有成功。
9月中旬开始,我们开始推动有运营能力的长租公寓同行加入对蛋壳的救助或重组方案,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整个过程下来,我们有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救助这样一家企业,单靠微众一家推动是没有办法成功的,这其中要靠多家企业一起努力协同、一起承担额外责任,才有可能。
《21世纪》:蛋壳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顾敏:所谓的窟窿有两种:一个是从流动性的角度看;一个是从净资产的角度看。当流动性出现问题之后,才会导致净资产出现问题,蛋壳的窟窿看起来很大,有几十亿的规模,这是因为蛋壳大部分资产是装修,假设流动性断裂后装修给了债主,会导致这部分资产流失。
但在当时,从流动性角度算,预收和预付之间的差在15亿左右,如果有15亿资金,把这个差平掉,它就是一间正常经营的公司。如果此时蛋壳停止扩张,只赚租金差,且随着疫情后市场回暖,租金正常上涨,蛋壳还有挽救的可能。但盘子一散,现值二十几亿的装修成为了真正的窟窿,这时难度就有点大了。
《21世纪》:时至今日,蛋壳后续是否还有可能的救助计划?
顾敏: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任何救助蛋壳的可能,也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但目前比较难。蛋壳之前最值钱的“资产”,是它的租客和业主,但现在这两方对蛋壳的信任肯定不如以前,所以重头再来比较困难,此外,蛋壳的所谓“硬资产”,就是装修和家具,现在根据协议归于业主。导致软资产和硬资产目前全无,员工也大量流失,全盘重组难度很高。
但在一些运营情况良好的城市,目前还有资金方在尝试收购,有独立重组的希望。
财务影响几何?
《21世纪》:兜底之后,微众向蛋壳收回欠款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会对今年业绩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
顾敏:在蛋壳项目上,微众面临全损的可能,但这一损失对微众银行的财务报表影响不大。
蛋壳租金贷业务在微众的业务体系中属于创新业务,这类创新业务大概同时进行的有二三十个,每个的规模在亿级以上,租金贷只是其中之一,规模不是最大的,也不是唯一失败的。从业务管理层面看,微众虽然一直推动各类创新,但从未假设创新都会成功。一方面我们会控制规模,当项目跑了足够长时间,足够成熟之后,才会分配更多资源,成为百亿规模以上的成熟项目。蛋壳项目规模一直控制在十亿左右,规模占比不足千分之五。另一方面,微众对所有创新项目早已预留了足够的损失准备,蛋壳项目失败,我们动用了预留的拨备,但不会对营收和财务报表造成太大影响。
《21世纪》:对于兜底,董事会和股东层面没有反对?
顾敏:股东层面,首先该业务从授权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不需要股东和董事会同意。对微众来说,租金贷处于创新业务这一业务包内,我们看的是业务包的总体损失率,而非单个项目是否成功。这是股东和董事会的共识。
2020年12月4日我们发布公告后,有股东看到了,主动给我信息表达了支持和认可,认为微众这个方案解决了问题,也履行了社会责任。
在随后的董事会上,我们和所有董事解释了整件事情的决策、反思和解决方案。董事会非常支持,并明确表态:
1.微众业务没有偏离普惠定位;
2.既然没有合法合规的问题,微众不是在做一件坏事;
3.通过自查,微众在此事件并非主观疏忽。
综上,董事会认为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优先,且损失在可承担范围内,支持我们兜底的决定。
下一步怎么处理?
《21世纪》:内部就此事有检视吗?
顾敏:微众在这件事中还是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首先,当银行进入某一领域开展创新业务时,如果外界对于其中的基本法律关系和规则没有明确共识,如果出问题便会处于被动。微众未来在寻找合作伙伴和进入新领域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个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相关规则。
第二,从蛋壳事件来看,很明显各方已经假设微众在消费者保护方面,应该有额外和更高的标准。以前我们更多是基于法律法规要求,或者在某些项目里做到更高,但没有将其视为底线。未来我们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进行消费者保护,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我们此前习惯性地认为,用科技做的事情会更先进。但对消费者来说,先进与否也许并不重要,其很有可能是不符合消费者原来的思考方式的。比如电子协议,消费者是否认真阅读了法律条款?是否真正意识到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是一件有法律效力的严肃行为?还需要更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和改进。
第四,在风险判断时,我们之前很少考虑极端风险,但疫情和蛋壳事件让我们明白,极端风险确实存在,虽然它未必将其作为决策依据,但我们必须认真考虑。
此外,还有对合作方的约束、管理,和各相关部门的沟通能力和反应及时性方面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检视的地方。
《21世纪》:与其他平台的租金贷业务将如何处置?是否进行了整改?
顾敏:2020年12月初已经全部停止了租金贷新增业务,存量全盘十亿左右,预计2021年11月可以彻底退出。
租金贷业务今年年初疫情之后就已经在推动各平台整改,包括控制租金贷比例,收缩资金规模,以及要求他们控制资金使用,补充资本等。
暂停租金贷是因为目前对于这个领域尚没有明确认定和共识,目前普遍对租金贷持负面态度。待当前长租公寓市场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观望未来是否能够重启。
《21世纪》:你认为租金贷重启的前提是什么?
顾敏:重启租金贷,有三个前提。
前提一,明确政策层面是否鼓励长租平台继续存在,长租公寓模式本身有存在价值,但最终要看政策导向。
前提二,明确长租公寓是否可以做预收资金,其定位是撮合平台还是信用中介平台。如果是撮合平台,则不能碰钱;如果是信用中介平台,就会存在预收资金,必然形成资金池,就要有明确管理规则明确如何管理资金,比如当平台出问题时,股东是否需要承担额外责任。
前提三,明确长租平台、业主和租客三者的法律关系并且达成社会共识。比如业主收不到租,他有没有资格赶走租客,有则说明长租公寓是二房东,需要有一整套的管理逻辑;如果没有,也需要有法律明确规定。
三者确认之后,租金贷重新推出将会很顺畅,此时也将极大避免纠纷。如果此三者没有解决,现在继续推进租金贷,将冒很大的风险。
我个人认为,在整个租赁行业中,消费者还是需要一个金融解决方案,只是前提尚需厘清。
关于六周年
《21世纪》:2020年是微众六周年,接下来微众有什么新规划和目标?
顾敏:最近这一两年,微众真正发力的是小微,亮点也在小微。
微众前三四年95%以上的业务都是个人,最广为人知的产品就是微粒贷,虽然微粒贷到目前为止还是我们最成熟的业务,但从2019年发力做小微以来,小微贷款去年规模涨了3倍,2020年又涨了3倍,我们认为已经跑到了比较好的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企业法人在贷客户数约370万,微众银行在贷的企业法人客户数25万,占比已达7%。从客户覆盖来说,微众成绩不错,增长较快,信用表现也比预期更好。服务小微将是未来两年微众继续重点推进的事情。2018年微众小微业务占比仅为2%,2019年达到近10%,2020年已超过20%,未来两年目标达到三分之一至40%。
目前同行主流小微业务有两种,一是绝大部分银行做的较成规模的小微贷款,户均在两百万以上;一类是电商生态中的个体户,户均贷款大概在2-3万元的水平。而微众的微业贷户均贷款在20-40万,定位正好居于两者之间。
此外,这项业务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原有的能力限制,第一,从营销角度,过去很难从微信10亿人里找到那200万个符合要求的小微企业,现在通过AI的技术算法,实现了精准的线上触达。第二,风控完全依赖数据模型,微业贷依靠的是客户授权的公开数据。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已提供授信的50万小微企业中,超过60%的客户是在微众银行进行首贷。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延伸出其他业务,比如对特定用途的贷款。其中最典型的是供应链金融,不同于同行做供应链大部分要找核心企业确权或担保,我们唯一需要的是与核心企业做数据合作。基于数据,完全实现了线上供应链金融。
此外,微众还发力小微企业的票据业务,目前虽然金额不大,但业务数量已经占据超过市场2%的份额。微众还试图发掘小微企业主更多增值服务需求,比如信息和知识需求、朋友圈和人脉圈需求等等,试图开发更多产品更好服务他们,在未来两三年会成为微众重要的业务之一。
小微企业之外,微众还在试图发掘不同的特色客群。我们关注到现在的新型的个人经营者和自雇人士,比如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这一群体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未来或许会成为二三亿的庞大人群,微众正在研究如何从多个角度提供专门的解决方案服务他们,并已经展开了多种有意思的尝试。
《21世纪》:微众银行是不是在有意识创新业务模式,减少对股东的依赖?
顾敏:微众银行作为一家银行,一直独立运作,股东不参与日常经营决策。成立初期,得益于股东资源的支持,我们走得挺快。但从一家银行的稳健发展和长远利益来看,如果过度依赖单一资源是不妥的,因此我们确实是在有意识地拓展股东资源以外的业务。但自始自终最重要的是,微众银行自己得把品牌做好、得把服务做好,要有多元化的产品和业务去进一步深化我们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向市场证明自己。
《21世纪》:微众银行在最初成立时的特色定位是个存小贷,目前对小微企业服务的侧重和布局,是否正在打破原有定位?
顾敏:个存小贷依然是微众银行的特色,但不能说是定位,我们的定位始终都围绕普惠金融。微众银行的核心,还是要用科技手段践行普惠的使命。对微众银行来说,普惠的要义是让大家都觉得被公平对待,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平等、便捷的金融服务。
《21世纪》:近期监管对互联网银行开展异地贷款、联合贷款等业务有新要求,影响大么?
顾敏:实质上影响不大。2020年年中《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已经明确了异地的问题和联合贷的问题。对微众来说, “互联网小贷新规”中对联合贷款的规定目前为止还不适用,即使硬套在其中,目前微众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的出资比例平均在24%-25%,提升至30%压力不大。
目前主要是行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讨论,比较共识的看法是,没有明确规定联合贷款不能做,只是要控制杠杆。对于微众是否需要做好准备提升比例,目前还在等待具体政策。
《21世纪》:回到蛋壳问题,微众六年来整体给外界的印象是顺风顺水,租金贷事件是六年来微众遇到的最大挫折吗?
顾敏:如果从单一事件对品牌的伤害来说,它肯定算影响最大的,但从对财务影响、市场机会的丧失等其他层面来看,不算是最大的挫折。曾经有某些业务是我们觉得有市场机会、进去也比较早,但从执行层面、业务方向和模式层面没有跟上,导致丧失了市场机会,从经营角度讲,这样的损失远远大于蛋壳业务的损失。
(作者:侯潇怡 编辑:周鹏峰)
新闻推荐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进入新发展阶段,伴随着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地相应调整。目前而言,最重要的调整发生在构建“双循环”新发...